【政局】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公開言論,引發中日自2012年最嚴重的一次外交危機。中方連環出手反制,措施同步向旅遊、水產貿易等經濟領域推進,中日各方評估,日本一年先損數萬億日圓。目前雙方仍各守立場,接下來兩國經濟會否跟隨政治全面冰凍,中方是否動用「稀土牌」,是區域乃至全球關注的動向。
高市早苗7日發表涉台言論後,雙方先是在外交領域針鋒相對,事件醞釀了一周,中國14日發布「勿赴日本」提醒起,幾乎每日發布一項反制措施。舉國之力下,國內大型航司、旅社隨即響應政策,12月底前的144萬個赴日行程已取消約30%。
日水產業者轉拓美國東南亞市場
作為日本最大的遊客來源地和消費榜首,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經濟學家木內登英估算,中國抵制赴日旅遊恐令日本經濟損失1.79萬億日圓,實質GDP下滑0.29%。木內是基於2012年日本「國有化」釣魚島後中國遊客一年內減少25.1%的數據,加上部分香港遊客避到日本的情況估算。他指出,除了旅遊消費金額的損失外,旅遊相關產業也將受衝擊,並產生連鎖效應波及就業。日媒分析,接下來中國可能會取消日本人的免簽待遇。
旅遊業之外,日本電影、演藝等文化產業也接連在中國市場觸礁。中國還「精準打擊」日本農牧水產業,包括暫停原定恢復進口日本水產品和牛肉輸華安排。《環球時報》估算,水產出口繼續暫停,日本對內地和香港的出口合計損失有可能超過1100多億日圓。不過也有日本扇貝業者指出,自2023年8月中國全面禁止日本水產品以來,業者積極拓展美國、東南亞等銷售管道,通路逐漸「去中國化」。
該報還提到,倘若中日關係持續惡化,半導體、家電等製造業領域,如果日在華訂單和投資受挫,加上資本市場波動和宏觀經濟下行風險,造成的損失或可達上萬億日圓。更嚴重的是,日本在華汽車產業很可能會面臨更為艱難的處境,一些品牌不排除會加速退出中國市場。
北京多次警告日方若「拒不悔改」將採取更嚴厲反制措施,令外界想起中國經貿反制工具箱裏的「戰略威懾武器」稀土出口管制。國內包括全球化智庫副主任高志凱在內的一些意見認為,中國應對日採取這一措施。
早在2010年中日爆發釣島撞船事件之際,中國一度停止對日本出口稀土。當時,日本對中國稀土依賴度超90%,經過15年調整,約達60%。而日本經濟產業省2025年1月數據顯示,其高端製造業必需的重稀土,仍100%依賴中國供應。
倘斷供稀土 或損中美關係緩和
豐田、本田等車企的引擎及電動車核心部件生產,均離不開中國稀土原材料支撐。彭博資訊分析師吉田達生直言,雖然日本車企如今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較10年前有所下降,但對中國稀土和半導體的依賴反而增加,「如果(中國)實施稀土禁運,會擾亂汽車生產,尤其是稀土含量高的電動車」。
不過,彭博進一步分析認為,對日本打「稀土牌」可能破壞中美得來不易的緩和,中方此次大概率不會全面禁止稀土對日出口。即使選擇針對稀土動手,也不會高調禁止出口,而是透過拖延文件、放慢審批等方式進行。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反制措施力度有所拿揑,既確保讓日本感受到切實影響,又避免過激行為引發國際連鎖反彈。若局勢升級,外界預期中國可能會擴大對日本商品的限制,或對在中國設廠的日本企業施壓,類似2017年中國反制韓國部署「薩德」系統時對韓企採取的手段。
此外,中國也有可能加強監管與調查在華的日本企業,類似中美貿易戰期間對美企進行反壟斷程序。
雖然中方專家一般認為,日本經濟對華依賴更大一些。但經濟制裁總歸是「雙刃劍」,非長期之策,何况中日雙邊貿易額巨大。根據中方資料,2024年中日貿易總額3083億美元,其中,中國出口額1520.1億美元,進口額1562.5億美元。
學者:中日關係長時間陷低谷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教授劉江永對本報指出,中方此次反制是針對高市早苗及背後右翼勢力的系統性、連續性打擊,涵蓋經貿、外交等領域。「此次危機涉及國家核心利益,嚴重程度遠超2012年釣魚島問題,因為釣魚島只是台灣的從屬島嶼,而此次台灣涉及到『台獨』勢力。」
劉江永稱,現時不僅要高市早苗撤回有關言論,而是需要道歉,否則相信「中方『第二、三槍』將陸續落地」。他認為此次危機將繼續惡化,「日本不僅沒有滅火,反而繼續挑事」,相信中日關係將陷入一段較長時間的低谷。
《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也指出,這注定是一場持久戰,說不定會穿越高市早苗的整個任期。日生基礎研究所中國研究員三浦祐介亦認為,日本必須做好這場爭端可能曠日持久的心理準備。事實上,從中方航司機票退票安排、各地涉日演出被要求停辦等舉措的初步截止期放在年末來看,中方一開始就預料事件不會快速落幕。
原文網址:https://news.mingpao.com/pns/%e4%b8%ad%e5%9c%8b/article/20251124/s00013/1763919860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