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据经济日报报道,中国经济至今仍未「停电」,成长率仅温和下降到6.7%,打败了许多专家的悲观预估,一些指标更显示今年经济将复甦。但这并不表示经济崩溃的危险已经渡过。房市泡沫的证据益发明显,且经济似乎愈来愈依赖政府的扩张措施,及民间的信贷扩张。
中国经济模式的确与大部分西方国家都不同。与美国的差别,在于中国有许多大型国营企业,使政府能够操控钜额的资产财富存量,美国政府则较依赖税收及民间部门等流量。
当经济传出利空时,中国政府可以指示国营企业动支财富存量,这等于是利用国企来执行财政政策,既不用裁员,还可以修桥铺路,或建立新钢厂。在坏年头时,西方国家的所得会受到重创,但中国可以透过财富减少来防止经济大幅滑坡。
这招可能管用,但也可能被滥用。结果是破产的公司太少,产能严重过剩,业绩不佳的企业太多。一旦企业的财富存量接近用完时,问题便压不住;而如果国企主管反对这套政策,并要求其他作法时,问题可能来得更快。
另一项问题是过多低生产力的企业依然存活。因此有朝一日当中国终于发生严重衰退时,中国将不再有财富存量来作为缓衝。
中国一直在消耗财富缓衝存量来延后危机。例如外汇存底减少,以及最近负债迅速增加,都是进一步的信号,亦即政府靠调整财富来避免短期性的所得下降。
中国其实有不少作法可以避免经济全面崩解,包括提昇劳动生产力,劳工转移到城市以提昇生产力,以及从国外引进科技;还有第4种作法,就是自由化及改善政府政策。这些作法虽可能使企业陷入困难,可能破产或被迫裁员,但由于生产力已全面上升,因此经济仍然有得救。
因此如果乐观地认为中国经济将软著陆,基本看法应是政府的财政政策能够支持更久,使有利于经济成长的因素能够再度胜过投资错误及债台高筑的压力。
如果对中国前景悲观,基本假设可能是大部分中国人并未经历过真正的经济崩溃,而决策官员似乎愈来愈聚焦于短期因素以维持政权。中国每一次延缓重大衰退时,都使负债及过度投资更多,因此每次都需要更强有力的正面力量来拯救,然而生产力提昇与都市化的速度可能正在减缓。
无论是何种情况,都是一场赛跑,而全球经济也对结果高度依赖。以中国拥有的人才及企图心,长期经济展望应属乐观;但在短期间,未必就能躲过一场大衰退;尤其是2017年是否还能像今年一样平静渡过,实在并无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