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代持业务风险亮红灯 监管层料出手清理「灰色」槓杆

  【熊猫时报讯】「国海事件」看似圆满和解,但背后暴露出的债券代持业务风险或使得监管层难以袖手旁观。不管是对整个债券市场,还是债券代持业务主要参与主体之一的券商而言,警报并未解除。

  国海证券公告称,伪造公司印章私籤的债券交易协议涉及债券金额不超过165亿元,其中80%以上为主流国债、国开债,信用债佔比不到20%;公司已与各方就这些债券的风险收益责任分担达成共识。目前公司经营一切正常,流动性风险可控。

  随著事件得到初步解决,加上央行给金融机构临时提供流动性,前期饱受衝击的债券市场情绪逐渐恢复。12月19日至12月22日,中债10年国债收益率已累计下行约9个基点,此前三周均为大幅走升。

  然而,鑑于此次事件暴露出来的长期存在于灰色地带的债券代持业务风险,市场人士预计监管层会在对该业务全面摸底后出台相应规范措施,从而给市场带来新一轮降槓杆压力。

  「规范可能有几种方式,比如要求全部签订正式合同,并向监管披露,或者有可能要求通过统一系统操作。这样的话,代持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就不存在了,机构应该也就没有代持的动力了,」
澳新银行驻上海经济学家David Qu在採访中表示。鑑于检查已经开始,估计很多券已经或正在回到原持有人手中,形成一轮降槓杆。”

  彭博此前援引知情人士报道称,包括中国央行、证监会等在内的监管机构,已经开始对部分地区部分金融机构的债券代持业务进行调查。此次调查是因应国海证券债券事件而进行的,监管机构希望对金融机构债券代持业务规模和风险情况有全面了解。

  严重隐患

  债券代持业务在中国普遍存在。所谓代持,是指机构为规避投资槓杆等方面的监管,将手中债券转让给交易对手,对方帮其「养券」,同时跟交易对手签订俗称为「抽屉协议」的私下协议,承诺在将来某一时点以约定价格重新买回该笔债券。通过这种非正式回购,这些通常以券商和基金为主的投资机构可以融入更多资金以买入更多债券,放大收益。

  包括代持在内的这种槓杆交易助推了中国债市过去三年的走牛。在收益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代持业务往往能给投资方和资金提供方带来双赢。然而,中国债市经过近期的暴跌后,这种业务背后隐藏的交易对手风险、以及导致的信任危机开始逐渐暴露。

  国泰君安分析师徐寒飞在22日的报告中指出,本次代持事件暴露了这种业务模式存在严重隐患,市场一旦出现剧烈调整,这种微观交易上的风险会转化成市场风险,从而加剧微观交易模式的坍塌:违约→抛售→违约的过程会相互加强。他此前预计,根据其对券商和中小银行等主要参与代持交易机构持有债券的粗略估算,目前代持的总规模应该在万亿元级别。

  中信建投证券固收分析师黄文涛则在23日的报告中称提醒,后续对代持市场的清理以及未来委外以及理财监管落地,有可能对债券市场形成衝击。

  David
Qu也预计,市场对高收益债券的需求或相对放缓,而对高流动性、高资质债券的需求会提升。彭博彙编资料显示,截至12月22日,3年期中债AA评级与AAA评级企业债的收益率利差持续走扩至约62个基点,为2016年8月中旬以来的新高。

  利空券商

  群益证券股票分析师廖晨凯认为,国海事件主要影响债券行业,但对银行、保险、券商等整个金融行业都有影响。

  此次风暴的中心国海证券从12月15日以来一直停牌,这期间BI中国A股券商股指数下跌了约1.7%,沪指同期则下跌0.3%。

  对于淨资产约140亿元、前三季度淨利润不足10亿元的国海证券而言,165亿元的私籤债券金额绝对不是小数字。

  「对国海证券淨利润肯定利空,」廖晨凯在採访中称,「对券商股也有利空影响,但不至于让多支券商股跌停。不过现在问题已经逐步得到解决,券商股再跌下去,应该会有交易性机会。」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