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万邦来朝的盛景最终换来八国联军入侵一幕
评论员 蓝雨
《日本经济新闻》早前报导,指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在访问日本时将当代中国的对外战略比拟为重建明朝的朝贡体系。马蒂斯是第一个美国重要官员在访问东亚国家时主动提出“朝贡体系”的。一方面,就如《日经》的报导所言,突显他内心对中国崛起的观点,还希望藉由提起历史,让东亚国家尤其是日本,警惕中国崛起,在美国还没有办法全力对付中国之际,加强与美国的合作,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不过把中国比喻为中华天朝,其实也见诸于网民的日常聊天中,那中国是否正如马蒂斯所说正建立“朝贡体系”?中国一些网民沾沾自喜的“中华天朝”是否已经降临?
朝贡体系这个历史名词,若美国人不提起来,根本不会进入当今的新闻里。
什么是「朝贡体系」?朝贡体系起源于周朝,不过其一般意义是指古代中国的大帝国,按照所谓的「天下观」,在东亚建立的以中国为核心,各国与中国的政治交往、经济贸易遵循中国制订的规范,他国中央政府的合法性由中国承认,中国也通常负责整个体系的秩序。
中国的朝贡体系则是阶级型国际秩序,中原华夏帝国位居整个体系的核心,其统治者是体系秩序的最高政治权威,也只有他才能称皇帝。其他体系内的国家如果要与中国交往,必须先接受中国的「册封」,接受中国的政治地位高于本国,才能以中国赐予的政治名号和中国交往。如果违反了这项法则,依照情节轻重,中国可以拒绝甚至断绝与其往来,也可以出兵讨伐。中国也因此负有替朝贡体系成员排解纠纷、解除国家安全威胁的责任。如果有成员国的王室被篡位,或君主被杀,中国也有责任举著像维也纳会议(Vienna
Congress)的「正统原则」大旗,兴师问罪,恢复正统;要是有成员国被灭了,中国也有责任让他复国。这就是儒家所谓「继绝嗣、兴灭国」的崇高理想。
就中国这个古代朝贡体系的历史涵义来看,若放到当今多极化时代,既十分不合适,也不符合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在今天,“朝贡体系”基本属于负面词语,与多极化世界发展大潮格格不入。对于中国而言,至少中国周边没有一个国家的合法性需要中国认可,更谈不上中国去负责这个虚构的“秩序”,所以“朝贡体系”无法与中国扯上关系。
但为何马蒂斯有这个“朝贡体系”的概念呢?笔者认为美国人有二点潜意识。第一,欧洲历史上有“朝贡体系”–「西伐利亚体系」(Westphalian
System),故西方列强均有这种意识,均喜欢从这个角度看崛起的大国;第二,当今真正实行“朝贡体系”,或叫「西伐利亚体系」的,实际上只有美国一个,把“朝贡体系”放到美国身上倒十分贴切:如美国的同盟体系,以及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放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换取这些国家「选边站队」,也因此被某些学者视为一种「朝贡体系」;美国与其盟国之间也存在阶级体系,美国对其盟邦的协防责任,则透过双边或多边条约明确规范,成为一种「义务」;美国一直挥舞军事大棒包括分布全球的军事基地,迫使各国接受美国政治与经济安排,推举美国认可的政党和领导人执政(否则搞颜色革命甚至军事行动推翻),购买美国债券与美国武器,形同向美国缴纳“保护费”等,这些事实足以证明美国是当今唯一一个仍践行封建体系–朝贡体系的超级帝国。美国人真有“贼喊抓贼”之嫌。也正因为美国享受这种源自二战红利的朝贡体系,美国人深怕中国崛起后打破这种“朝贡体系”,所以给中国带上这个帽子,离间各国与中国关系。美国国防部长对中国的这种“认识”,中国的古语称这种心态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可以说,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貌似深谙中国历史,但其实认识十分肤浅。把历史名词朝贡体系搬到中国头上,是别有用心,反而让大家重新认识出美国的“朝贡体系”现实。
事实上,朝贡体系它太复杂,每个朝代的实践都不完全相同,与它的周朝起源更是南辕北辙,以致于学界还在争论它的存在、形式、实质,与价值。一个连学界都不容易把握其性质的捉摸不定概念,很难被官方运用作为政策基础,中国官方对朝贡体系的态度就是这样。虽然中国学者特别是军方出身的学者,喜欢颂扬朝贡体系的对和平的「贡献」。特别是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常被中方宣传为,中国即使强大也不会抢夺他国土地,与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他国的历史形成鲜明对比——但是中国官方对朝贡体系可说绝口不提,畏之如虎。
中国不提的其中一个原因,当然是害怕被其他国家断定中国就是要「称霸」。中国官方对朝贡体系并不熟悉,无法在外交上娴熟运用。如果贸然推动,难保最后还是会被推导为中国企图称霸东亚、把其他国家列为属国。中国数十年强调「不争霸」宣言目的正是打消邻国的忧虑。
另一个原因,则是现实上无法重现这个体系,也没有必要。清朝在1880年代曾经试图在朝贡体系的基础上,揉合西伐利亚体系对属国的条约规范,正式把朝鲜与中国的宗藩关系条约化。希望藉此让西方能明白朝鲜的地位,又能保持宗藩关系,不被日本破坏。这项努力最后失败,日本的反击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朝鲜民族主义的崛起及的抵抗,也非常重要。
大陆型帝国的中国,历代只有明朝曾经主动派遣海军(郑和七下西洋)拓展朝贡体系的范围,不仅涵盖东南亚,还远达印度洋西部的非洲东岸。而这段历史,又被许多中国学者宣传为,明朝在过程当中没有殖民他国、佔领土地,与西方自大航海时代以来的帝国主义殖民史,完全相反。以此作为反驳崛起必将称霸的论述。
必须承认的是,中国近年来,本来是以西伐利亚体系的规范,创造出许多亲疏等级不同的「伙伴关系」,同时也开始主办许多国际论坛,甚至创立国际组织,一方面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及影响力,为自己的战略利益服务;另一方面网民则藉此满足自己对朝贡体系「万邦来朝」荣景的怀念。这成为日常一些网民热衷讨论的话题。
但中国如果要在国际规范另起炉灶以重现朝贡体系,把原来因为利益及双边关系的亲疏不同而包装的阶级关系,正式变成国际规范上的阶级关系是不切实际的,很难想像,那些高呼中国应该从美国手中接下全球化大旗的人士,会同意让自己成为中国的朝贡者与属国。中国过去辛苦打造的国际关系,很有可能即时崩解。一些西方文化代理人刻意宣扬“中华天朝”,其实目的就是渲染“中国威胁”,有些网民盲目跟随附和,只会显露盲目自大的劣根性,若继续这种舆论,无疑与美国人一唱一和了。
那么马蒂斯在日本大胆地做出这样的比喻,用意主要是什么呢?
马蒂斯在访问日本前先到南韩,但是他选择在日本而非南韩提明朝的朝贡体系,这麽做的考量,或许他认为南韩的主要威胁不在中国,且相对于日本,南韩也缺乏协助美国制衡中国的能力等因素有关。在日本谈论朝贡体系,更能引发日本的危机意识。
访日时,马蒂斯不仅称讚日本对于美军防卫分担比例是其他国家的「模范」,又表示日本增加防卫支出难能可贵,还先于特朗普之前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承诺,钓鱼岛适用《美日安保协定》第五条的规定,美军有防卫的义务。此时再提及明朝的朝贡体系,即是向日本释放必须加强美日关系的讯号。
今日的中国已经发展出强调自己是「陆海兼备」大国的身份认同,南海主权争端的民族主义需求与政治威望价值,加上能源运输的迫切必要性,使得包括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等水域,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性远超过当年的明朝。中国的海上扩张,显然不会像明朝那样只是虎头蛇尾的阶段性需求,可以预期未来也将持续下去,甚至在数量上寻求超越特朗普政权的350艘海军计划。对中国自己最大的挑战,就是完全摆脱其陆权性格。客观而言,无论从较低层次的海洋战略,或较高层次的亚太权力平衡角度,日本对于美国的重要性,只会越来越重要,马蒂斯在日本提明朝的朝贡体系并非无的放矢,尽管中国真的能主动重现此一体系的可能性不高,但对于马蒂斯强化美日合作的目标,已经足够。
笔者认为,中国人不需要回味历史上“万邦来朝”的盛景,因为时代已经改变,美国的衰落,民粹主义的崛起也证明世界政治格局不需要“朝贡体系”,中国也不需要成为“中华天朝”当历史更迭的一节。“万邦来朝”意识甚至是一剂精神鸦片,除了惹起众小国的反感一无是处,甚至危害中国的全球政治布局。马蒂斯的动机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明多元化是笔者毅然坚持的三大观点,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没有一个国家能大一统世界。
之所以把“中华朝贡体系”定为精神鸦片,是指这种说法对外容易引发中国孤立,甚至被群起而攻之,外交成本过大,国家发展特别是海外投资事倍功半,对内也容易导致国民盲目自大,不利人际交往,甚至成为麻醉剂,完全失去危机感,彷如清末民初那些长辫子那样,最终被猎杀。所以,这种说法可以寿终正寝了。
(2017.3.1猫眼社评 逢周一,周三,周五在《熊猫时报》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