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身上看不到Facebook的影子

  

  【熊猫时报讯】Uber科技公司最近频繁上头条,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负面新闻:它的企业文化被指存在性别歧视问题;与谷歌公司母公司Alphabet
Inc.围绕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大打官司;有报道称其试图规避地方法律;网民在Twitter上发起「反Uber」运动;以及顶尖人才大量流失等。正因为这些新闻头条,打车服务巨头Uber已经处于不利境地。但到目前为止,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给Uber的市场份额造成重大打击。就像TXN网站在3月发现的那样,儘管许多诸如此类的问题见诸报端,但Uber提供的打车服务次数仍然是其最大竞争对手Lyft
Inc.的几乎四倍。

  负面的新闻报道以及管理层争论当然都是不利的,但到头来,Uber以及诸如Lyft等竞争对手的生死存亡很可能取决于打车服务这一商业模式的生命力是否强大。而这正是Uber及其投资者所应担心的问题。基本的经济分析显示,Uber的业务模式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可能不会带来灾难性后果,但可能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一家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盈利能力,而竞争会限制盈利能力。因此,为了保护利润率,企业需要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谓的「护城河」:一种能长期为市场先入者带来相对于后来者优势的市场影响力来源。这条护城河可以是一个有价值的品牌,如Gucci或Apple等,也可以是技术优势或是政府授予的专利。它也可以是规模效应,比如在汽车行业——很难有人拿得出钱组建一家规模大到足以与丰田汽车公司(Toyota
Motor Corp.)和福特汽车公司(Ford Motor Co.)抗衡的新车企。

  但最强大的护城河是网络效应。我之所以用Facebook,那是因为我的朋友都在上面,对于我的朋友们来说也是如此。我们无法轻易地改用一个新的社交网络,因为没有人在那儿。当使用某一网络这一行为本身的价值随著网络规模的扩大而增长时,它就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市场影响力来源。利用网际网络连线性的科技公司往往具有强大的网络效应,而他们通常会缔造一个「赢者通吃」的市场。

  Uber无疑是具有网络效应的。每位乘客都有去使用这一应用程式的衝动,这是因为附近道路上使用该程式的司机最多——这意味著最短的等待时间。而每位司机也都希望使用这个乘客最多的应用程式,因为这意味著最高的接单效率。这就是所谓的稠密市场效应。想象一下一个只有3个司机和100个使用者的打车应用程式——打上一次车通常要很长时间,因为汽车与乘客之间很可能相距很远。但若有300名司机和10000名使用者,等待时间往往就会很短。一个规模更大的网络的价值也是更高的。

  但有理由相信,Uber的网络效应可能不像一边倒地那麽强大。首先,正如我的同事福克斯(Justin
Fox)所指出的那样,在一个城市做到市场主导地位并不能对主导另一个城市有多大帮助,因为只有游客才可能在两个城市都打车。其次,大多数Uber司机也用Lyft或其他应用程式接单,而许多消费者的手机上也会有多个打车应用程式。在两个应用程式之间切换的便捷性意味著Uber无论如何都不太可能将Lyft和其他竞争对手挤出市场。

  这可能是Uber至今未能实现盈利的一个重要原因。行业顾问霍兰(Hubert
Horan)通过一系列网志文章对Uber的庞大财务亏损进行了记录,并提供了一些证据来证明一个观点:相比为帮助公司壮大而进行的投资,这些亏损更多是由于运营亏损造成的。最令人信服的一点是,Uber的亏损并没有随著公司的壮大而有所收窄,这意味著,与具有庞大全球网络效应的Facebook
Inc.和亚马逊(Amazon.com Inc.)等科技巨头不同的是,Uber和其他打车应用可能无法通过增长走上盈利之路。

  Uber可以做的一件事是提价。如果Uber和Lyft正在打一场具有破坏性且最终徒劳的价格战,他们只需结束这场战争、并接受谁都无法获得垄断地位的现实,那麽各自的盈利情况便能改善。但这麽做也可能会打击乘客需求,因为人们可能会决定改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自驾车。一些经济学家估计,Uber乘客的需求是相当刚性的,也就是说客户会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但正如霍兰指出的那样,这项研究主要是围绕Uber常客的短期需求展开的——但若从长期和整个经济层面来看,消费需求可能会对提价敏感得多。

  Uber能做的另一件事是动用无人驾驶汽车。事实上,该公司目前正试图这麽做。但正如基金经理道格拉斯(Hamish
Douglass)所指出的,如果Uber成功推出无人驾驶汽车,这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人类驾驶员可以很容易地在两个打车应用程式之间来回切换,但自动驾驶汽车可以毫不费力地同时处理100个打车应用程式。那会立即终结Uber网络效应的一大方面,因为每一个打车应用程式都能得到每辆车的迴应。此外,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还会让人们觉得使用打车应用程式本身变得没有那麽必要,因为私家车将开始充当人们的私人「的士」——自己开车、寻找停车位造成的精神压力和耗费的时间都将成为过去,你的车还能在你喝醉后载你回家。

  因此,投资者和大部份商业媒体都可能高估了Uber和Lyft等公司的盈利能力。他们或者像他们那样的服务无疑会生存下去,但他们赚的钱可能比投资者预期的更低。

(彭博社)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