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公里「量子纠缠」实现 全球首次

 

  美国《科学》杂志以封面报道了中国科研团队量子纠缠分发的成果。(新华社)

  【熊猫时报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借助2016年升空的量子科学卫星「墨子号」,成功向相距1200公里的青海德令哈和云南丽江两个地面站分发纠缠态的量子,是全球首次证明量子纠缠的距离可达1200公里,为未来量子通讯踏出第一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前日刊登这一成果。下一步,潘建伟团队计划在相距7400公里的中国和奥地利之间实现洲际量子分发。

  青海至云南 「墨子号」分发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一种奇特现象,处于纠缠态的两个量子不论相距多远都存在一种关联,其中一个的状态发生改变(例如人们对其进行观测),另一个的状态也会即时发生相应改变,可用于远程加密通讯。而把两个处于纠缠态的量子分发到两处的操作,就叫量子纠缠分发。2016年「墨子号」升空的任务之一,就是从卫星向地面发射纠缠量子。

  据量子卫星科学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彭承志称,「墨子号」运行在500公里高的轨道上,卫星上的纠缠源设备每秒产生800万对纠缠光子(光子是量子的一种),卫星经过中国上空时,同时与青海德令哈站和云南丽江站两个地面站建立光链路,以每秒1对的速度在两站之间建立两个光子的量子纠缠,传输衰减仅仅是同样距离地面光纤的一万亿分之一。

  量子通讯第一步 计划横跨中奥

  不过,新加坡国立大学的Alexander
Ling指出,潘建伟团队这次在地面站上接收到的光子只有600万分之一,虽然考虑到卫星每秒8公里的速度,这已经是不错的结果,但距离实践量子通信还远远不够。

  「这是通向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甚至是量子互联网的第一步」,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物理学家Anton
Zeilinger称,「潘建伟团队的论文证实了中国政府做了正确的决定。我个人坚信未来的互联网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下一步,潘建伟团队希望在中国和奥地利之间实现量子分发,难度在于卫星要在经过中国时先发出一对光子中的一粒,保留另一粒,等卫星转到奥地利上空时再发出另一粒。

(明报)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