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克什米尔衝突大烂仗:中国要靠这场战争拖死印度?

      【熊猫时报讯】据巴基斯坦媒体报道,7月17日印度军队越过巴印控制线「无故」展开炮击,导致包括3名巴基斯坦妇女在内的至少5名平民受伤。面对印度方面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行为,巴基斯坦军方称如果对方再犯,巴军将会以强有力的措施予以回击。几乎是与此同时,印度方面则同时声称,1名印度士兵和1名9岁的小女孩,由于「巴基斯坦越过印巴控制线」袭击而丧生。另外还有2名平民受伤。这几条生命,不过是70年印巴克什米尔衝突造成10万人死亡的一小部分而已。

  是不是这次巴铁是想帮著中国严惩印度呢?实事求是来说不是,因为「印巴控制线」是在克什米尔地区,而中印的新边境对峙是在洞郎地区,两者根本就不挨边。儘管说中国、巴基斯坦和印度三国相互接壤,三国之间任何一方的军事动作肯定会对其他两国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无法构成连贯的战略企图,更无法达成战役战术效果,最多只能是某些巴基斯坦和中国网友的「单方面幻想」。甚至有些巴铁网友都开始製造「中国突袭印军哨所造成150名印军死亡」的假新闻了。

  网友对于中巴两国友好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心愿无法代替现实。特别这次印巴「控制线」上的衝突,虽然是「新闻」,但却是70年印巴克什米尔争端的现实反映。因为本身这一地区就被誉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衝突战场。至于说双方为什麽争夺克什米尔,很多专家早有介绍。简单一句话就是,克什米尔大部分是穆斯林,巴方希望公投收回克什米尔,而印度认为当初克什米尔统治者信奉印度教,那麽加入印度顺理成章,和穆斯林民众没关系。

  首先我们看一下地图。图上细点连成的虚线,就是印巴「控制线」。北边的控制线穿过喜马拉雅山脉。很多网友看到央视播放的这次印巴衝突的画面,可能都感到,这个地方景色不错嘛,青山绿水的,和传统印象中「冰川高原」并不相同。然而克什米尔最精华的地方,在相对富饶的多的「克什米尔山谷」(Vale
of
Kashmir)。这条控制线,绝大部分是基于1947年第一次印巴战争中双方的战果。这次战争,印度佔了便宜,佔据了克什米尔三分之二的面积和四分之三的人口,而巴基斯坦只抢到了三分之一的面积和四分之一的人口。印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佔领了富饶的克什米尔山谷。随之而来的,就是印度巴基斯坦双方在克什米尔西线控制线的两侧的重兵集结。

  前面媒体说的印巴兵民死伤的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西线。例如导致巴方5名平民受伤的,就是控制线左侧红圈的kotli县地区,而被炸死的9岁小女孩,则是在控制线右侧紫色圈内的Punch地区,被炸死的印度军人,则是在控制线右侧绿色圈中的Rajouri地区。另外本月12日,2名印度士兵被巴军击毙,地点是在土黄色圈的Kupwara地区,而本月16日一辆巴军装甲车被印军摧毁造成4名巴军死亡,则是在黑色圈的Athmuqam地区。

  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度军人监视当地平民

  从1947年以来,印巴双方的争斗焦点,就一直集中在控制线西线。例如1956年第二次印巴战争,巴方就是从西线查木布和乔里安对印军实施「大满贯行动」军事反击,但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巴方儘管取得了一定胜利,但无法改变印度佔据绝大部分克什米尔地区的现实。相比之下,控制线北线和延长的「锡亚琴冰川实际地面位置线」,根本不具备开展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环境,甚至本身驻军都成问题。从1981年开始,印巴双方分别派出巡逻队抵达锡亚琴冰川地区进行侦察和适应性训练,同时到欧洲国家採购高海拔作战的专用设备,为部队长期驻守进行物质准备。然而后来双方才知道,在雪域高原的争夺就是一次死亡竞赛,除了打几次炮、拔几次据点,自己冻死、摔死的人比对手杀死的人还多。因此2003年后双方在锡亚琴冰川的行动都陷于停滞。

  虽然冰川能够让双方冷静,但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并没有解决。1971年印巴双方虽签订了《西姆拉协定》正式确定了控制线的位置,但这没有实际意义。印度虽然佔据了克什米尔大部分地区,但被迫在这裡集结70万左右的军队。在克什米尔,印度军队就是太上皇。虽然印度力图发展克什米尔经济,使之「同心同德」,但印度的大量驻军既使得当地苦不堪言,又影响经济发展。

  而巴基斯坦虽然相比印度实力弱得多,但胜在克什米尔穆斯林居多,这等于佔据了「人和」的优势。印度花大力气未必能够让克什米尔民众生活有什麽起色,但军方一个小小失误,就能快速让印度和克什米尔民众产生严重的对立。因此虽然表面上克什米尔印度军方佔优,但实际上印度军方却发现自己已经面临边境对峙+渗透攻击的双重威胁。这种此消彼长,构成了克什米尔地区双方长期对峙、摩擦不断的景象。

  在2003年,在美国的主导下,印巴克什米尔争端似乎走到了终点。美国通过自身实力,一方面压迫巴基斯坦「减少武装渗透次数」,另一方面压迫印度「改善克什米尔人权状况」,这样促使双方在2003年实现全面停火。但是好景不长,反恐战争让美国焦头烂额,极端势力不但没有消灭反而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印巴则再度启动了边境摩擦「小打怡情、大打伤身」的状态。

  从2008年开始,印巴克什米尔衝突基本上是每年找个理由就「开开火」,时间短的只有个把月,时间长的可以打上半年甚至1年。绝大部分衝突地点都发生在印巴控制线西线。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两者都不满足于现状。对于巴基斯坦方面来说,虽然实力弱于印度,但是有「人和」的优势,如果安于现状,早晚会被印度彻底挤出克什米尔,连剩下的三分之一都丢掉;而对于印度来说,佔据克什米尔的大部分区域,可以在克什米尔消耗巴方力量,寻找机会为将来彻底吞併克什米尔做准备。

  当然从印度的大环境来说,等于说将自己也捆在了克什米尔。因此克什米尔又被一些印度学者认为是印度走向世界大国的「累赘」。更何况印巴两国都拥有核武器,这就为克什米尔衝突的解决又增加了新的困难。但是笔者认为,指望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策应中国是不现实的,也给巴基斯坦一个过于沉重的负担。中国人讲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即便没有克什米尔衝突,中国军队就拿印度军队没辙了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