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翼”水下滑翔机由中国自主研发。(取材自中国科学院官网)
【熊猫时报讯】中国自主研发的“海翼”水下滑翔机,于7月完成在南海进行为期一个月、12架同步部署的海洋观测任务;尽管这些水下滑翔机并未配备鱼雷等武器,但因可以长期监测潜舰在南海的行动,现已引发美国关注。
据百度百科介绍,“海翼”是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完全自主研发、拥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水下滑翔机;针对不同海上观测任务需求,“海翼”已发展出最大作业深度、从300公尺到7000公尺不等的一系列水下滑翔机。
在设备部分,“海翼”可搭载温度、盐度、溶解氧、浊度、叶绿素、硝酸盐、水听器等海洋探测传感器,能满足中国海洋观测应用的需求;截至2016年7月,“海翼”已累计在海上工作天数接近400天,航程累计超过8000公里。
今年3月6日,“海翼”水下滑翔机刷新世界纪录,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329公尺(约合2万764英尺),改写了由美国所保持的1万6964英尺纪录;更重要者,“海翼”采净浮力和姿态角调整获得推进力,对能源的消耗极小,具有效率高、上千公里续航力的特点。
“海翼”近来备受美国媒体关注,源自一场科学记者会。新华社报导,日前举行的“科学”号科考船航次通报会上,首席科学家俞建成表示,科考队员在南海成功布放12架“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机进行同步观测。
俞建成指出,此次为中国同时布放同类型水下滑翔机数量最多的一次,且在一个多月的观测期间,“海翼”提供详细的海洋环境信息,包括温度、盐度、浊度、含氧量、海流强度和运动方向等,并实时将数据传输回陆地实验室。
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报导称,“海翼”能在水下即时传送数据,这项技术“甚至连美国都还没有掌握”;且已有中国媒体臆测,解放军可随时将科研用途的“海翼”水下滑翔机,转换为军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