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社评 敢造谣敢歪曲 对峙危机结束印度舆论赢了一个小时

评论员 蓝雨

本文的题目,其实有二层意思,一是中印舆论战,在洞朗危机结束后博弈来看,中方输一城;二是洞朗危机虽暂时结束,而中印新的博弈则刚刚开始,且是进入“斗而不破”新阶段。

先谈中印舆论战。早前猫眼社评曾撰文指中印舆论战在洞朗对峙期间,中方处于下风,例如提到:据统计,《印度斯坦时报》、《印度时报》、《印度快报》和《经济时报》等媒体就中印洞朗对峙已发文3,500多篇。在中印对峙第50天之际,《印度时报》平均每天关于中印对峙的发稿量高达10篇。舆论战上,印度媒体牢牢影响着西方舆论场及国内民意,就算中国国内义愤滔天,西方及印度社会全然不顾。

而在洞朗危机结束后,舆论战中方再输一城:在印度撤军后,国际舆论场有二个版本报道。一个是印度版本,印度版本主要内容是“双方同时撤离”,而这一点,正是印度方面在对峙期间所提出的,若是这样,印度无疑是“胜利者”,因此印度媒体特别强调这一点;而另一个是中国版本,主要内容是印方在中方监察下撤离,而这一点,正是中国方面在对峙期间所要求的,若是这样,中国是胜利者,真正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本来,这种各说各的并不奇怪,中印双方都是爱面子之民族。但其实这里面大有文章。事实上,由于印度掌握了时间优势,比中方优先发布,早了一个小时,这对于时刻对焦洞朗对峙的全球媒体而言,基于抢新闻是职业本能,这样的结果是,几乎全球媒体,也包括中国媒体,都引用了印度官方的版本,造成的影响就是印度是“胜利一方”。一时间,中国网友气炸了锅,至今坏影响仍未消除(跟帖可见)。

例如《华盛顿邮报》就形容为中国与印度签订城下之盟,同意印方不再修路,其他西方媒体大体也是这个基调。

总结印度舆论战能“不败”的手法,不外乎这三招:

首先印度媒体指“双方同时撤军”—歪曲事实;其次发布假新闻,指中国给予印度200亿美元低息贷款换取印度撤军—敢造谣(虽然中国国防部后指是造谣,但影响已经散播出去,中国应严查这种有违道理的新闻是如何传播的)等;第三由军方高层和智库学者对外称“还会再来”的信息—不管真假都达到安抚印度民众之心,满足西方的期待,也给中国带来压力,使印度国家利益最大化。这三招,硬生生把印度这次的“失败者”角色变为“胜利者”,海外大量媒体还对中国究竟背后做了多少妥协穷追不舍。

中国明明是这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胜利者,缘何在舆论战那么被动呢?

在信息时代,任何消息都是超音速的,印度比中国早一个小时发布消息,取得了大部分媒体选用其版本的信息优势,而由于迟了一个小时,中方随后的新闻报道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其实,逻辑上,正因为是印度单方面首先撤军,才有机会首先且比中国快一个小时发布消息,因为印方自己掌握撤军时间,中方不得而知。若是按印方所指“双方同时撤军”,必定是协议后的结果,中方未必输这一个小时。

大家可以从这点判断,由于是印方自己撤军,中印理论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协议”。而前沿监视印军的解放军从发现印军撤退,上报,核实,再由外交部证实,客观而论,这个程序只用了一个小时已经效率很高了。但由于印度人要把自己包装成“胜利者”,再次编造“双方共同撤退”的谎言,又再编造“中方贷款200亿”的谎言,让印度在国际舆论上占得先机。印度目的很明显,就是欺骗国际社会,欺骗国内民众,保住莫迪的总理之位,保住印度的国家形象。

撤军的印度捧自己为“胜利者”,也被别有用心的西方舆论推上“胜利者”的位置,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中国,外间看来彷如“失败者”,不得不令人不忿。

其实,西方社会一直希望印度加入美国打造的菱形包围圈,圈住中国,故此,不断鼓惑印度挑衅中国,此是外因,印度的政治精英有仇华情结,表面一直想报1962年战败之仇,实则是对西藏虎视眈眈,加上挑衅中国还能赢取选票,这次关键是破坏中巴合作的一带一路,此是内因。内外驱使,导致洞朗对峙事件发生。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在中印对峙期间,美国表面虽是中立,但特朗普一边责怪巴基斯坦反恐不力,一边赞扬印度称要升美印关系,这无疑是对印度入侵中国洞朗的口头“嘉奖”。

也正基于以上内外因素,笔者认为,洞朗对峙危机虽然结束,问题远未解决和结束,中印的新博弈才刚刚开始,正式进入“斗而不破”的新战略阶段。这一点,中国政府必须清醒认知。在与中国“斗而不破”的对手里,除了美国,新添了一个印度。对于这两个对手,“斗而不破”的斗,笔者看跟美国是斗智为主,跟印度则可以斗勇为主,当然,自身发展才是硬道理。

回到本文正题,有鉴于舆论处于劣势,中国外交部对外强调“维持洞朗地区的巡逻”,国防部强调“前推作战部署”。不过,由于舆论话语权不是掌握在亲华势力手上,这些声明,西方媒体多选择无视,有意让早前印度版本的新闻沉淀,发酵,形成印度是这次对峙的“胜利者”的“事实”,笔者必须指出的是,西方媒体,刻意把中国维护主权之行为,跟南海扯上关系,南海方向,虽然中国是维护主权,但在西方舆论里,早就被形容为“改变现状”的“扩张者”,与南海问题划上等号,无疑是抹杀中国在洞朗的主权,把无争议的领土说成“具争议”,树立中国“改变现状”,“对外扩张”的国际形象,迎合西方一直吹嘘的“中国威胁论”。

此次舆论战,中国再次处于下风,那又如何应对呢?

第一,
总结经验,亡羊补牢地不断澄清事实,若有“谈判”,就要适时公布谈判内容(当然是在金砖峰会后,免得破坏气氛),若无谈判,就针对印度版本的说词一一批驳,而不是随他解释;

第二,
继续洞朗地区的国防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邀请媒体到访,用事实证明印度媒体说谎,欺骗国人;用事实抽西方政客精英与舆论的脸,证明其“胡说八道”。

事实上,舆论战是软实力的较量,也是心理战的一种。当年明明战败,印度也把自己塑造成“胜利者”,而今印度再次重拾故伎,这种自欺欺人的国家行为,令人叹为观止。可见印度精英仇华已经深入骨髓。有人总说要顾全中印关系大局,不要中了美日的圈套,这是自欺自人的想法,十分妇人之仁。因为印度不是甘心上美日的当,而本质上就是彻头彻尾的地区霸权,没有美日唆摆,印度对华也会干这事,试问印度吞并锡金,占领不丹,控制尼泊尔,这些地区扩张有受美日教唆吗?

诚然,中印之间有金砖组织这个鸡肋,有上合组织,还有亚投行,但正如美国说一套做一套,中国都不可无防人之心,印度这次跳出来,其实就是给“顾全中印大局”论的人一个耳光。

总体而言,这次中国在对峙中得分还算合格,文攻武吓。最可圈可点的是选在印度国庆日,用石头打脸对方,用脚踹倒对方,这种阻吓作用其实对印度军人也有压力,导致其近日下令边警全部要学中文。说明那脚踹到痛处了。(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媒体是用一张旧照片显示在班公湖自己是胜利者,成功“驱赶”解放军的,呵呵)。但笔者想说的是,只要你印度入侵,就算你军人是“中文通”,会说一百句,也继续用脚踹你不会犹豫,谁会听你那几句不咸不淡的“中文”废话?!

有关部门也应好好总结,舆论战场无论是何时都无比重要,切莫让赢家与输家的位置调转了,切莫再输那“一小时”,让一些别有用心的“网民”起哄攻击政府。这里笔者说多一句,自10月1日起,网上跟帖实名制,其实就是清除韩日台这些网络水军,当前的网络乱象,十有八九就是这些水军所为(早前某论坛被罚停,就是源于境外水军占据所致)。

正因大局,中印博弈正式转入“斗而不破”的新阶段,舆论战未艾。

(2017.9.1猫眼社评 逢周一,周三,周五在《熊猫时报》见报)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