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言:从福耀到富士康,美国是中资救世主?

  高调赴美投资的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遭遇令人忍俊不禁。

  2016年因所谓中国国内税率“太高”和厂房水电比中国“低廉”的原因,曹德旺选择赴美投资10亿美元建厂,把通用汽车的一个废弃工厂加以改造,雇了一帮子美国人,然后轰轰烈烈地生产起了玻璃……然而,东西方文化差异酿成了企业内部剪不断理更乱的局面,造成员工起诉企业索偿,罪名包括包括欺诈、违约、诽谤和歧视,还有工人向政府和媒体投诉工作环境差,造成“肺活量变小”,引发工会对企业杯葛以及劳工生产效率低落等问题。曹德旺深深感受到美国工会的强大了,而正是这样的工会,一定程度间接造成底特律的破产。

  涉外投资,资金是无底洞,福利包括每年的薪资有固定涨幅,享受着优厚的退休金和医疗福利,雇员的家属也包括在公司的医疗福利范围之内。你以为是简简单单地花个10亿建个厂房弄个设备就能躺着赚钱啊?劳资关系才是关键。

  早在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就给包括曹德旺在内的福建30位企业家一封回信,希望他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现在看来,曹德旺们似乎拼错了方向。

  早前,同样高调进军美国的富士康,就被《纽约时报》投不信任票。文章指富士康集团虽号称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企业,但从近年来富士康集团在海外的投资布局出现不少“跳票”行径来看,富士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所说的“市场是我的祖国”这番言论仍旧面临到不少实际的挑战。最为人所热议的便是“富士康这种低附加值的零组件装配业务是否适合美国”的讨论。

  现实是,美国的工业州大多已经沦为工业铁锈地带,新的工业投资必须考虑如何“除锈”。还要寄望美国的再工业政策会否变卦,会否有利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大家知道,铁锈区的人手上有选票哦。

       若不是有诸多风险,美国威斯康辛州会送30亿美元“补贴”回馈郭台铭?天下无免费午餐,此刻定律失效?郭台铭知道否?拿了这30亿,日后若“跑路”,小心惹上官非。

  一直以来,电子制造业之所以成为亚洲的强项,纯粹是基于比较竞争优势的结果而得出的结论。到了美国,事情就未必这样了。差异成本不亚于投资成本。郭台铭玩政治可以不计成本,但玩富士康就不能不计代价了。笔者预测,未来富士康或因此衰落,其他企业(当然最好是中资)取而代之。

       出了中国到美国,中资成功的典范屈指可数,从福耀到富士康,恐怕也没有例外。

         (海外华人电子日报《熊猫时报》时事评论员 梁浩明 《明言》为最新推出的短评集)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