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评天下:国务卿+航母群站台,特朗普中国行能成功吗?

  作者:田海平

  美国白宫已确认,总统特朗普将于11月8日至10日访问中国,这是他亚洲之行的一部分。

  特朗普要访中了,世界都在关注,似乎中美两国更是期待,笔者我却不抱多大信心,我判断特朗普即将的中国之行十有八九是走走过场。

  特朗普上任以来出访了几个地方,特别是欧洲,他犟着面子等到了习近平先访问美国,并纠结了很长时间才硬着头皮提出访问中国,且声称是亚洲之行的一部分。特朗普难道不重视中国?毫不夸张的说,他绝对是把重视中国排到了第一,但中美之间矛盾难解,如果特朗普表现出积极中国政策,却又解决不了问题,岂不尴尬?

  当今世界没有谁能无视中国,特朗普不来又不行,于是在来中国前做足了三篇文章,好给自己台阶下。

  一, 提出访问中国是亚洲之行的一部分。

  呵,这个提法有点意思,意思在于是“顺便访中”,顺便访中与专门访中性质不一样的。如果没有成果,顺便访中能有个交代,毕竟是顺便;如果没有成果,专门访中就不好交代了,毕竟很丢面子。

  这个提法还有层重要的意思,特朗普亚洲行,日韩定然比较敏感,如果特朗普专门访问中国,会伤了日韩的心,于是隐晦的提出“访问中国是特朗普亚洲行的一部分”,就给日韩吃了颗定心丸。

  二, 美国国务卿访问印度。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何星宇):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7月30日抵达印度开始了其为期三天的访问。31日下午,第五届美印战略对话开幕。

  笔者分析,特朗普访问中国之计划早在酝酿,而国务卿克里提前访问印度一事就不简单了。克里这个人极右,对中国一直持敌对态度,从他访印前的言论不难判断美国对印度、对中国的真实态度。

  言论一:呼吁美国与印度扩大战略关系,并尖锐批评中国,指摘中国挑战全球稳定所需的国际常规,“破坏”全球秩序。

  言论二:美国寻求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关系,但当该国“颠覆邻国的主权,令美国和美国的友人处于不利地位时”,美国不会对这构成的挑战退缩。

  言论三:美国希望协助改善印度军队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与区内主要民主国家包括日本和澳洲的安全合作。

  言论四:提勒森形容中国是一个「非民主社会」,暗示彼此价值观不一致,阻碍建立更密切关係;中美永不如美印。

  言论五:从以国际法为基础的秩序来看,美国与印度作为东、西方的指路灯,更称美国、印度、日本及澳洲是亚太区的重要民主国家,「全方位」捍卫亚太。

  言论六:印度到2050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印度的人口可望在未来10年内超越中国;他唿吁新德里政府与华府合作,维持亚太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

  言论七:中国近年加强在海外的基建投资及支援东南亚国家基建发展的贷款机制,提勒森批评这举措令有关新兴国家债台高筑,经济成果遭掠夺,批评中国输出大量外劳,不利对象国创造就业及经济增长,更令有关的发展中国家承担巨额债务,形容这属于「压榨经济」。

  言论八:华府现正构思另设援助机制,条件可能不如中方优厚,但可保障有关国家夺回经济主导权,主权不被削弱。

  看了克里这些言论,大家有何感想?简单理解特朗普与克里唱红黑双簧是要犯错误的,因为美国根本就没有把中国当朋友看,克里之言才是美国真实意图,特朗普尽忽悠之道罢了。

  三, 航母群密集亚太欲盖弥彰。

  特朗普难得来中国一次,既然来了就不想空手,鉴于中国维稳思想第一,因此特朗普暗抱着忽悠中国因素而来。

  首先搞清楚,美国航母群乃路过而已,顺便为特朗普访中站站台。美国军方已经说得很清楚“完成任务后将驶往中东地区”,因此,除了原本停靠在日本的卡尔•文森”号外,其它两个“罗纳德•里根”号、“乔治•布什”号是要走路的。

  其次要搞清楚,当前叙利亚、印度才是美国的重中之重。叙利亚情势危急(对于西方来说),美国不得不加强在中东的军事力量,笔者判断,不久第三次海湾战争就要打响;印度与中国一闹,美国似乎抓住了一个染指印度洋及东南亚的强力后台,但印度不太给力,在中国压迫下有退缩迹象。我判断,美国一定有一个航母群驻扎印度洋,印度、东南亚、中东皆可兼顾。

  虽说特朗普访中走过场成分大,但他也想与中国谈成一件大事,那就是希望中国不要在叙利亚问题上支持俄罗斯,或希望中国保持中立。如果特朗普抛出诱饵,比如人民币地位问题,比如萨德问题,比如东亚、南海等其它问题,中国会接受吗?我奉劝中国政府,苏联解体前车之鉴,中俄唇亡齿寒不能独完,所以凡涉及牺牲中俄友谊之任何条件都不能答应。

  有鉴于此,我才定性特朗普访问中国是走走过场,因为在当前局势下,中美是谈不出任何结果的。如果要中美谈出结果也行,美国先放弃叙利亚、印度、萨德,否则一切都是假打。

  也有国人担心美国三大航母群赖在东亚不走了咋办?这不正好吗:一减轻了叙利亚压力,俄罗斯在中东彻底站稳脚跟,以利拖住北约;’二中国还担心美国的军事力量来的太少,全部来东亚中国还好办事些,以逸待劳拼的是实力。压力就是动力,动力就是进步,难道不是吗?

     (作者为熊猫时报特约中国民间撰稿人,汉君民间智库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