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到哭墙拜祭
美国总统特朗普兑现选举承诺,确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宣布国务院准备将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城。决定随即引发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抗议和全球穆斯林谴责。以方一直强调耶城是以色列的「完整和永久首都」,巴方亦誓言未来建国必取东耶路撒冷为当然首都。由于耶城从属的争议,各国一直都将驻以色列使领馆设在特拉维夫。耶城从属的问题複杂,分别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圣地。当下局势躁动,适宜以历史角度有距离地观察耶城的变化轨迹,从而对现今时局作较冷静的判断。笔者有幸跟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Rehav
Rubin学习耶城的历史地理学,趁此时机重温和整理耶城在帝国管治的足迹,或有助检视现今耶城的地缘政治和宗教意义。
耶路撒冷的帝国兴衰烙印
一、以色列王国时期。虽然耶城早于公元前1000年已有迦南人和耶布斯人居住,但直到大卫王国将以色列12支派统一、南北之间取了中间位置的耶城为首都、其子所罗门建圣殿,耶城才开始同时在地中海、美朔不达米亚至埃及,成为在宗教和政治上二合为一的犹太教圣城首都。直到亚述帝国在公元前701年北国以色列被灭、前586年巴比伦帝国毁坏耶城圣殿、南国犹大被掳,以色列人就开始散居的放逐生活,第一圣殿时期随之结束。耶城首都被毁亦是犹太人亡国的惨痛回忆。
二、波斯与希腊帝国。波斯帝国取代巴比伦称霸后,对被管治对象採取相对宽鬆的政策,公元前536年波斯居鲁士王(Cyrus)淮许犹太人回归,其后重建被巴比伦毁坏的耶城、建城牆和重修圣殿,开始第二圣殿时期。在波斯帝国的统治下,重建圣殿的规模大不如前,耶城仅成为帝国中一省市首都。公元前333年希腊帝国亚历山大掘起,圣殿仍被保留,耶城亦成为另一帝国偏远的殖民地省市首都。
三、罗马与拜占庭帝国。公元前37年,耶城被罗马帝国分封希律王管治。耶城被纳入罗马的管治,希律王大规模扩充圣殿,耶城成为希律王的首都。耶稣在公元30年被钉十字架后,犹太教分裂出另一教派,即今天基督教。因基督徒传统宣认耶稣就是犹太人所期待的弥赛亚,基督在耶城遇害后升天,耶城随后成为往后普世基督徒的朝圣地。公元70年罗马为镇压犹太人叛乱,攻打耶城和毁坏犹太人圣殿,犹太人的第二圣殿期正式结束。讽刺的是,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因见异象,将基督教封为东罗马拜占庭的国教,在相传耶稣被葬和复活之地兴建圣墓教堂(Holy
Sepulchre),耶城首次成为基督教的圣城。
四、伊斯兰兴起与十字军。公元7世纪伊斯兰帝国兴起,圣人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621年曾经从麦加清真寺夜行到耶城的「远寺」,随后登宵升上七重天,伊斯兰传统称为「夜行登宵」。638年穆斯林攻佔耶城,691年在圣殿山(Haram
al-Sharif)上建造了圆顶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耶城成为继麦加、麦地那后,伊斯兰的第三个圣城。以此背景就能理解现今巴勒斯坦的穆斯林、「哈玛斯」为捍卫耶城阿克萨清真寺而发动「圣战」。从公元7世纪,耶城一直被「穆斯林哈里发」管治,但政治上远不及以往的殖民地省市首都。直至10世纪,西欧朝圣者有感基督圣城长久被穆斯林佔据,为了宗教朝圣自由和重获圣城,就开始十字军东征,于1099年攻佔耶城,重建圣墓教堂,再次将耶城转化成基督教圣城,更成为十字军耶路撒冷王国的首都。
五、阿育比王朝和马穆鲁克王朝。然而十字军的管治并不长久。1187年,传颂穆斯林世界的领袖撒拉丁带领军队从十字军手上重夺耶城。虽然撒拉丁的阿育比王朝(Ayyubid
Dynasty)被下属推翻,马穆鲁克王朝(Mamluk
Dynasty)继续在1250至1517年管治耶城,其间大量富有马穆鲁克特色的穆斯林建筑落成,特意将耶城伊斯兰化,富有马穆鲁克特色的穆斯林建筑至今仍屹立于今天的耶城。值得留意的是,耶城在这时期名义上是伊斯兰帝国管治下的城市,但政治地位远远不及伊斯兰帝国首都开罗。
六、鄂图曼帝国至一战时期。从1517至1917年,鄂图曼帝国管治耶城400年,其中最大的功绩应算是苏丹苏莱曼一世于1536至1540年重修耶路撒冷城牆。耶城在这时期名义上是伊斯兰帝国管治下的城市,但政治地位远远不及鄂图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堡。值得留意的是,耶城在这段时期并非是想像中封闭或排拒非穆斯林,耶城亦开放给犹太人和基督徒,西欧基督徒势力随着鄂图曼衰落和欧洲势力的兴起而渐趋活跃。
七、英国巴勒斯坦託管地。随着鄂图曼帝国参与同盟国在世界第一次大战的失利,大英帝国从1917至1948年接管耶城30年。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在1917年发表支持犹太人复国的《贝尔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的同时,亦承诺给阿拉伯从鄂图曼帝国独立出来。耶城在英治时期禁止犹太人前往圣殿山。联合国1947年决议「以巴分治」的「两国方案」,但耶城主权不属以巴任何一方,耶城的特殊性令其主权交给国际社会託管。
八、以色列建国至六日战争。当阿拉伯人反对联合国方案,1948年以色列建国并以耶城为首都。阿拉伯各国随即向以色列发动战争,耶城二分成东西两半,西耶路撒冷属以色列,东耶路撒冷归约旦。但1967年六日战争,以色列击败阿拉伯军队并攻佔东耶路撒冷,但容许阿拉伯人在东耶路撒冷有居留权,圣殿山阿克萨清真寺一带原则上从此只容许穆斯林前往(当然游客和特别申请的犹太人例外)。
以色列的历史性日子 穆斯林的愤怒日子
耶城数千年的历史当然不能三言两语地概括,本文只是大略回顾耶城在各大帝国势力下的荣升辱降,特别是耶城作为诸帝国地位和宗教首都的变化——有时贵为帝国神圣首都,但也曾遭围困殖民的厄运。耶城今天重新回归作为犹太人政治和宗教首都,对以色列是历史性的日子,但对巴勒斯坦和全球穆斯林却是愤怒的日子。1993年《奥斯陆协议》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交予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管治,却把耶城主权问题暂时搁置处理。美国总统特朗普是次认为不应再拖延,应正式履行过往美国政府早已承认耶城为以色列首都的协议,引起全球穆斯林极大迴响实属意料中事,亦正反映美国自20世纪起是举足轻重的帝国。但若从以上历史角度考察,耶城经历不同帝国管治,浴火重生至今仍屹立见证帝国兴衰,美国的影响力充其量只是耶路撒冷数千年历史洪流中的一个小片段。
(作者是香港教育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香港教育大学全球及香港研究社会科学硕士署理课程主任,本文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