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社评 马克龙能打破“变色龙传统”吗?“骏马外交”另解

评论员 蓝雨

据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8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访华进行国事访问的法国总统马克龙。习近平表示,中方愿继续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密切同法国在各领域合作,包括加强“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更直言“新时代中法关系大有作为”。

9日双方签订一系列大单,两国元首发表共同声明,共同参加正式国宴。在声明中,两国就27项问题达成一致,其中在区域国际问题上,声明提出中法两国就朝鲜问题、叙利亚问题等多个事项所做出的承诺。

中法二国普遍舆论均十分乐观。

法国《巴黎人报》8日报道称前总统奥朗德上台后访华只用了37个小时,而马克龙将足足用54个小时显示他对中国的重视,“马克龙知道必须有时间来推进对华关系”;
法兰西24小时新闻电视台则分析指出,马克龙希望通过此次访问显示与中国一样具有“领导世界”的影响力,因为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斗争需要中国积极参与,在非洲反恐斗争和棘手的朝鲜核危机问题上,马克龙也希望有所推进。

而中国方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说,马克龙正致力于法国的改革与发展,提升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而这些都必须要得到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支持,以寻得国际上的抓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说,马克龙重视作为亚欧大陆东端的中国,并以此来平衡对跨大西洋关系格局的依赖,“尤其是在德国默克尔组阁困难、法国在欧盟地位上升的情况下,法国更愿意引领欧盟与中国合作,以寻找合作先机。”

那么,中法关系发展,是否如上述那么乐观呢?恐怕未必。

长期持反华立场的法国官方媒体《法广之声》(等同美国的《美国之音》),中文网头条就以《马克龙之行磨难问题》为题,指出中国对法国巨额贸易赤字达300亿欧元,是对德国的3倍。与此同时,法国媒体也在观察马克龙此行如何处理棘手的中国人权问题等,可以说,我们既要看到中法发展的乐观一面,但决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别说其它西方主流媒体,但就是法国媒体,也不可能一夜之间摘下对中国的有色眼镜。

事实上,仔细分析马克龙在西安大明宫的演说,不难看出他心目中的“一带一路”,跟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参观过兵马俑,回民街,西安古城后,情绪高昂的马克龙来到西安大明宫,面对千名学者、大学生、商人、官员发表演说:他说,“事实上,丝绸之路从来也不是中国独有”。马克龙进一步解释他的想法:“我的意思很简单,丝绸之路只能共享,如果它是路,路就不可能是单向”。马克龙等于向北京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指向欧亚非大陆的一带一路计划,如果对欧盟还寄予期望的话,合作是唯一之途。作为欧盟火车头的法国、以欧盟领袖自居的马克龙意思很明确,一带一路是众人之路,不是霸主之路。

马克龙的讲话,完全反映了西方政客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即是一个“危险”的扩张主义计划。当然,马克龙也语惊四座:“我们的命运连在一起”,“今后,我至少一年来一次中国”。我们要观察,马克龙说的“一年来一次”,是来促进一带一路的?还是一年来拿一次“支票”的。

况且,法国领导人访华,几乎形成了回国即翻脸的传统。成为欧洲最出名的“变色龙”。

西方国家对付中国,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经验,就是给中国戴高帽,花言巧语,满足中国的面子需要,尽量投中国所好,然后再狮子开大口,索取巨额贸易订单,回去赢得民意喝彩。

这方面,法国人是行家。前总统萨尔科齐、奥朗德过往访华时,都是好话说尽,似乎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但回国之后承诺的事几乎抛之脑后,无论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地位,还是对华军售解禁,都一推了之。诸如此类的暗亏中国吃了不少。回国即翻脸,成为“变色龙”。

这次马克龙访华,显然也是做足功夫的。

法方特意将马克龙访华的首站设在古都西安,首日行程是参观兵马俑,以及就中法关系发表演讲。由于西安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中国开始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一环,马克龙这个安排有意迎合中方。马克龙也提出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

法国人的目的,短期是想从中国大捞一笔,中长期是抓住中国复兴的顺风车,不被边缘化,即借势发展。

实际上,西方包括法国政要对中国发展充满警惕,认为一带一路倡议,顽固地认为是中国扩大地缘政治影响力的重大战略。连爱舍丽宫自己也承认,法国政界很少提到中国的“一带一路”。

在2017年5月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由于欧洲多国的抵制,有关“一带一路”贸易联合声明最终泡汤,而抵制的国家中有法国、德国和英国等。

6月23日,马克龙就曾在在欧盟峰会上提出反华动议,要求扩大欧盟控制中国资金对欧洲策略性工业的势力。在欧盟聚焦谋求以自由贸易回应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保护主义的议题时,马克龙却聚焦于中国在欧洲策略性工业(即对一国经济或安全极为重要的行业)的巨额投资浪潮。显示其政治面目。会后有欧盟消息人士对法新社说:「峰会上显著见到马克龙在推,其他人在挡。葡萄牙、希腊和西班牙等国渴望着取中国人的钱来救他们摆脱水深火热。」至于其他国家要不是避免得罪中国,就是忌惮欧盟有更大权力影响本土经济政策。到峰会总结时,领袖们只同意「分析」而非全面「筛选」第三国的战略性投资。马克龙提议因此无功而返。

可以说,这次马克龙访华,高调“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半年就“换了一个人”,其实是另一种“变色”。

笔者认为,法国真正要切入中国的衣带一路,还需要更多实际行动,甚至纳“投名状”方能得到信任。

横梗在中法,中欧面前的,一是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二是对华军售解禁。这二个问题不解决,双方的互信始终有限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仅中美存在美国对台军售的问题,中法也存在法国对台军售的问题。

当然,中国方面不会因为上述几道关系坎而冷处理中法,中欧关系。

事实上,自习近平上台之后,外交风格已发生重大变化,从过去一味要面子,发展到既要面子也要里子,更加重视具体国家利益的实现。对西方国家元首也是听其言,更观其行,因此西方首脑单凭花言巧语就想从中国拿到礼物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以现在中法关系为例,法国经济总量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左右,对中国的需求远远大于中国对其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龙如果继续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或者是像以往的法国总统那样搞变色龙把戏,恐怕将吃不了兜着走。

这里,需要提一下,马克龙将马作为国礼赠送中国一事。历史上,拿马作外交礼品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
。传统上,送马意味着尊重,有时献马意味着效忠。太远的不说,就近现代而言,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1699年收到摩洛哥君王伊斯梅尔献上的一匹宝马,目的是希望得到法国庇护。拿破仑收到奥斯曼君主送来的多匹良驹,有一匹叫“Le
Vizir”,拿破仑征战南北,一直带着它。

拿马作外交礼品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
。传统上,送马意味着尊重,有时献马也意味着效忠。就近现代而言,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1699年收到摩洛哥君王伊斯梅尔献上的一匹宝马,目的是希望得到法国庇护。拿破仑收到奥斯曼君主送来的多匹良驹,有一匹叫“Le
Vizir”,拿破仑征战南北,一直带着它。现代,土库曼斯坦总统赠送密特朗一匹“汗血宝马”。

为什么要把马作为礼品奉献?专家认为马从来都是强大、金钱和权力的象征。它只属于一个特殊阶层,它很昂贵,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过去,谁养马,意味着谁就属于贵族,因此,送马,等于送上了一件超级礼品。不久前马克龙访问马里时,马里总统提出向马克龙赠送一匹马,被马克龙拒绝了,现在他自己却向中国领导人使用了同一外交手段。

马克龙送的马不能繁殖。根据传统礼仪,这种形式的外交礼品,是要送上一匹种公马,而不是送上一匹骟马。如果是在18世纪,甚至19世纪,这样做会被看作是羞辱。当然,我们也可以用新思维看待马克龙送马,即一匹马而已。不过,笔者建议中国媒体,应把“马克龙”改为“马克隆”,原因,你懂的。

如何与一个更加自信的中国打交道,是西方国家集体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但从目前情况看,西方各国普遍还没有做好面对中国崛起的心理准备,那些出主意的中国通们更还是处于老思维和旧习惯的窠臼之中,不是秉持冷战式你死我活的旧理念,就是陷于民主与专制之争的旧套路,根本没意识到良政与劣政之别。

中西方博弈将会因而延续。当中法国人,恐怕依然是“变色龙”。笔者认为对付法国人,应用“挤牙膏”策略,做得好,就给点“劳务费”,做得不好甚至变色翻脸,那门都没有。

马克隆能打破萨尔科奇奥朗德回国就翻脸的“传统”吗?笔者看翻脸未必,仍要看国际大气候的变幻。从马克隆提出反华动议到支持一带一路,已经是一次变色,未来是谨慎乐观。

中国开展“熊猫外交”,送的都是一公一母,而法国人展开的“骏马外交”,马却不能繁殖,说明什么呢?说明中法“蜜月”或是阶段性,仍然离中国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愿望有很长的距离。

当前,欧洲债务危机,难民危机,恐袭危机,脱欧危机,右翼危机等等如影随形包围欧洲,欧盟解体也不是不无可能。中欧关系(不仅是中法关系),主导权逐渐交到中国手上。时间,在中国这边!

(2017.1.10猫眼社评 逢周一,周三,周五在《熊猫时报》见报)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