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吸金8万亿 中小银行开拓利率市场化新战场

  【熊猫时报讯】如果银行有一种存款产品,不但提供本金保障,还有机会获得远高于同期限普通存款的高收益,你会选择吗?

  这就是结构性存款。如果还没有听过,你已经落伍了——中国央行3月14日公佈的资料显示,2月末境内单位、个人结构性存款达8.36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5%,创2015年有资料以来新高。2017年末结构性存款总额尚不足7万亿元,2018年头两月已累计吸金1.4万亿元。

  结构性存款市场的火爆,从上市公司的公告中也能略窥一二。彭博彙总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告显示,2018年一季度尚未结束,已有至少20家企业公告购买结构性存款。而去年全年,沪市释出此类公告的上市公司也不过33家。

  转战结构性存款,也是银行无奈的选择。金融去槓杆程序深入,银行表外资产加速转回表内,对表内的核心负债–存款–需求更加强烈。面对各种货币市场基金、理财产品、资管计划对存款蚂蚁搬家式的蚕食,银行不得不在提升存款产品的收益上做文章。

  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结构性存款一般通过加入期权衍生工具,提高收益率,挂钩的资产可以包括外汇、贵金属、ETF指数等;保底收益通常略低于同期限的理财产品,但有机会在一定条件下取得高收益。在国外,结构性存款又被称之为「收益增强型产品(Yield
Enhancement Products)」。

  「对于银行来说不承担风险,风险可以通过衍生品交易平出去,」澳新银行驻上海经济学家曲天石在分析结构性存款优势时表示,「对于客户来说,虽然结构性存款低一档利率不如理财,但高的那一档还是有吸引力的。」

  负债端压力最大的中小型银行,正是结构性存款扩张的主力军。央行资料显示,2017年以来结构性存款出现的一轮快速扩张,以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贡献了最大的存款份额和增幅。截至2018年2月,中小型银行结构性存款总额达到5.35万亿元,佔结构性存款总额近64%;在中小型银行整体境内存款构成中,结构性存款佔比已经突破7%。

  例如,A股上市公司东风汽车3月初在上交所的公告显示,公司至3月1日结构性存款馀额为16亿元,分别来自中信、光大、浦发三家股份制银行,预期年化收益率在4.65%-4.9%之间。在深交所上市的凌霄泵业週五也公告称,于周三向招商银行购买了7000万元三个月期结构性存款,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35%-4.05%。

  「只要和普通存款的利差存在,结构化存款快速增长的趋势就不会结束,」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李奇霖在採访中说。

  资管新规对理财产品监管升级,同业存单(NCD)发行又受到MPA考核限制,在常规存款缺乏竞争力的情况下,结构性存款成为应对负债压力的利器。相比表外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可以通过衍生品市场实现额外收益部分的风险中性,无需承担刚兑的道德风险。

  不过,结构性存款规模若持续快速增长,也可能将利率市场化推向深水区,点燃揽储大战。银行真的准备好了麽?撰文/彭博社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