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社评 中美欧“三国杀” 新时代欧盟怀抱旧思维 脑洞未开

德国默克尔法国马克龙访美均无功而返,仍然换来美国制裁

评论员 蓝雨

美国掀起的贸易战,被火烧身绝非中国一个,美国的一众盟友均被波及。以实力规模计算,可说正上演中美欧三国混战。

美国一边与中国展开贸易战,打打谈谈,一边宣布对加拿大、墨西哥和欧盟征收25%的钢铁关税、10%的铝关税。正式点燃2018年世界经济混乱的火头。外界曾一度以为美国的目标是中国,结果,欧盟回过头来一算账发现美国的枪口对准了自己。

但受伤的欧盟转过身来又给了中国一枪:6月1日,欧盟贸易专员马姆斯特罗姆(公开宣布,欧盟向WTO抗议美国政府决定从6月1日起额外课征从欧盟进口钢铝税。与此同时,欧盟也向WTO提告中国,指中国“以不公平手法要求在华欧盟企业转移技术”。
欧盟此举甚为缺乏战略智慧,也令自己在中美欧三方混战中处于下风。

欧盟的这位专员,还将美国对欧盟征收关税归咎于中国,称中国钢铁产能是导致美国对其盟友采取行动的原因。意思很明确,美欧开贸易战,怪中国。

早在4月,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曾呼吁中国欧盟携手应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4月中旬还与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欧盟驻华使节密集会谈,联手反击美国。结果,欧盟经济和金融事务专员莫斯科维奇4月21日称欧洲不会在中美贸易摩擦之间选边站,间接拒绝了与中国联手。那时欧盟估计没想到美国会向自己开枪。欧盟当时以为可以联合美国对付中国,欧盟不是美国的针对对象。人算不如天算,美国现在是对中国和欧盟两线开打。

事情发展到今天,欧盟还在中美之间走平衡道路,这很精明,但也是一种误判。

至今,欧盟没明白,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提倡的“美国优先”不是说说而已,这种一国之上,万国之下的战略思维,欧盟等美国盟友即使有别于中国,但区别有多大呢?盟友对美国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换来的就是无情的惩罚。

欧盟还助长了特朗普的“不正之风”。要知道,特朗普要征收关税、打贸易战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是有悖于自由贸易精神的。欧盟非但不去阻止,反而第一反应是申请豁免,让中美掐架以坐收渔翁之利。欧盟将特朗普打贸易战看成是中美之间的问题,而非全球自由贸易秩序的问题,格局不得不说太小了。

更为重要的是,欧盟还没有认清现状,还固守在欧盟与美国是盟友的思维定式里,却没有发现自己与美国、中国之间的力量正在发生变化。2006年,美欧的双边贸易额为5,423亿美元,到2017年,这一数据发展为7,184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从2006年的2,723亿美元发展到2017年的6,444.6亿美元。美欧之间的双边贸易额增速明显要慢于中欧。

具体来看,美欧双边贸易额在2016年为6,859亿美元,2017年则7,184亿美元,增长了300亿美元左右。中欧2016年贸易额为5,657.8亿美元,到了2017年则涨至6,444.6亿美元,增长800亿美元左右。这样一个速度,不难猜测中国在近几年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将超过美国。

美国与盟邦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相似,过去几十年也见证了盟友关系之紧密。国际形势向来发展迅速,中国、欧盟与美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已然发生变化。中欧经济关系更为密切、在维护多边主义上有共同的立场,相比之下,维系美欧之间的经济联系正在发生变化,美欧共同推崇的自由、开放遭遇美国的抽身时,欧洲就要好好反思自己的外交政策了。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访问欧盟时称中欧应具备和提高历史自觉和时代担当,欧盟也需要好好反思自己的对华政策。

长期的优越感,令欧洲完全忽视了自身其实已经沉沦的现实。

日资控制的英国《金融时报》首席外交事务专栏作家拉赫曼5月28日发表题为《中等强国必须团结,从而维护世界秩序》的文章,将英、法、德、加、日等国定位为「中等国家」,指出她们必须找出自身定位,对抗中美这两个变得「不可预测」(erratic)的大国。

昔日举足轻重的强国,如今已普遍被认为影响力式微,在G7峰会召开之前,《金融时报》刊登这篇文章,更让人为这人尽皆知的时代变迁感到唏嘘。可是,纵然该文作者意识到国际格局的变化,但其因应时局而提出的应对手法,却仍刻满上个时代的思维印记。所谓的首席外交事务专栏作家,本质上就是日本国家利益在西方舆论的代理人。

拉赫曼对美中两国有不少尖锐批评,认为两者均竭力摆脱国际规范的限制。过去数十年,英、法、德、日、加拿大等国透过两大支柱自我定位,其一是与美国保持紧密关系,其二是加入欧盟及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团体。可是,随着特朗普政府攻击全球贸易体制、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和伊朗核协议,一众盟友和伙伴怨声载道,两大支柱显然已被美国削弱;中国也不遑多让等。

拉赫曼指出,「中等国家」实力逊于大国,她们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却遍布全球,如果不团结一致组织起来,根本无法平衡中美的影响力,「是时候建立非正式联盟,维持基于规则的全球秩序」,乃至向海外派遣军力,并维护国际人权准则。

拉赫曼的观点,是值得中国警惕的,特别是提到向海外派遣军力这一点,以拉赫曼是日本利益代言人的立场,不排除这是拐弯抹角地为日本出兵海外背书。

拉赫曼这篇文章中,有两点值得留意:第一,指出昔日叱咤一时的多个国家已沦为「中等大国」,丧失与中美两国媲美的实力。这些国家基于对本身实力的客观认知,以及出于对自身利益和价值观的维护,加强合作什至建立「非正式联盟」,自然成为增强影响力的手法。

第二,西方主流媒体过往一面倒炒作「中国威胁论」,认为西方诸国必须在美国领导下,围堵中国这个战略对手,防止后者大幅修改国际规则与规范、颠覆现有世界秩序。如今中国被视作对手并不奇怪,但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和中国一同被列为「异己」,这种认知上的转变是不小的,这在近一两年来也愈发成为主流看法。中国的学者应把握住这一点。

当然,美中同被列为「异己」,却不代表两者对「中等国家」带来的挑战是相同性质的:美国无论是玩忽国际协议,还是对贸易伙伴征收巨额关税,对欧盟和日本而言,顶多只是信誉和经贸上的问题;中国则不然,对于其资金源源不绝进入欧洲投资,乃至到「一带一路」倡议,「中等国家」更担心北京的战略意图,实际上折射出价值观上的矛盾。

无论如何,随着中美主导全球格局,以及「中等国家」不再处于一线地位,国际社会的运转模式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转移。包括拉赫曼在内,愈来愈多人开始意识到这一个转变。可惜的是,意识到转变是一回事,如何应对则又是另一回事。而与不少观点类似,拉赫曼表达出来的仍是上一个时代的思维,亦即对抗与制衡,只是「角力双方」由西方对抗中国,改为由「中等国家」联合起来,平衡中美两强而已。

当G7峰会即将召开,人们都在反思这七个拥抱自由民主价值的发达经济体在自身影响力相对减弱后,究竟还能如何促进国际合作。可是,看清时局变化容易,多年以来形成的对抗性思维却颇难改变。

事实上,源于冷战时代的G7便是抱持着「我们vs他们」的对立思维,甚难体现对不同体制的包容。随着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等国家的日益发展,其全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必然会为这个世界注入更多与传统西方价值观不同的声音。不过,各类声音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

拉赫曼所言的「团结」本来是没错的,但是,如果「团结」是为了排他性的「对抗」,那么在这个正变得愈发多元、正经历范式转移的时代,势必带来负面的结果,也违背了「团结」的真谛。着眼于对方与自己的不同,试图通过团结来抗衡的倡议,无异于在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变化之时,选择螳臂当车而非顺势调整。

(2018.6.6猫眼社评 作者为《熊猫时报》社长)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