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差距 双方认知有别

  

      郑义晖认为,中美计算的贸易差距非常大,是因各自的记帐方式不同。(互联网)

  中美贸易战开打,在明年经济成长率下滑的情况下,笔者认为,长期来看对中国不是很有利。美国中期选举将近,总统特朗普为兑现竞选承诺,发动这场贸易战,民望获得提升;而美国的鹰派经济专家认为,中国的经济崛起后,当局设立“2025中国制造”这个目标,已经威胁到美国某些核心利益,故希望在中国未真正窜起前,把它压下来,不乐意见到中国的迅速崛起。

  从大的经济框架来看,中国曾想循序渐进与欧洲扩大经济合作,但却被拒绝。反观美国与欧洲的利益绑在一起,在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接近的情况下,他们合作成功的机率比较高。

  经济学家克鲁曼在一九九五年即预测到经济体发展到最后会形成三个结盟体,当一个经济体拉拢另一个经济体时,剩下的一个就会被压抑。现在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美经济体跟欧盟结合,对东亚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施压,因而形成了目前的经济态势。

  根据联合国贸易资料库,比较前年与去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还在扩大,从前年的三千六百五十九亿美元增加到去年的三千九百六十二亿美元。因为双方的逆差太大,让特朗普有发动贸易战的空间,今年上半年美方的逆差少了,更是让美国鹰派感到很得意。

  但是从中国的资料来看,中国在前年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只有二千五百零六亿美元。两边计算的认知差距非常大,这是因为国际记帐方式不同的结果,因为出口国是使用离岸价格,进口国是使用起岸的价格,这两个数据的差异包括了运输过程中转运、保险、运费、关税等费用。

  从未来经济情势来看,笔者认为中国要增加对智慧财产权保障,才能追赶上欧美国家。在这场贸易争端上,双方要各退一步,中国经济体需要壮大到让人觉得是可以平等竞争,某一些交易的习惯必须慢慢调整,法规上要增加对外国投资者的保障,让外国投资者有信心,这样中国才能够成为真正的经济大国。

  (作者为台湾高雄大学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郑义晖,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