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十二年国教社会领域课程纲要草案昨开审,将连三天举行七场次审议,力拼八月底前完成审议。课审大会昨通过将性平教育加入国、高中学习重点,至于国中历史的台湾史比率、高中历史以主题式教学取代朝代编年史、用东亚脉络解读中国史等「去中国化」争议,预计将在今天审议。
昨天的课审大会由教育部长叶俊荣主持,会议开始没多久,便有学生代表廖浩翔提案,希望审议社会领纲时能够邀请促转会与原转会委员列席,但大会讨论后,认为教育部作业不及,提案遭搁置。
在讨论「公民与社会」的「国家与认同」时,一度引爆讨论火花。最后大会讨论认为,学习「国家与认同」必须掌握法律、政治等相关知识,对国中生来说还是太难,决议取消。
此次普通型高级中等学校历史课纲有多项重大变革,包括教学方式由朝代编年史改为主题式,并在某些主题用「东亚」的脉络解读中国的历史,引发「去中国化」的质疑。昨天课审委员虽未讨论到实质内容,但已针对主题式教学需要的「思辨能力」热烈讨论。
课审委员、“台湾家长教育联盟”理事长谢国清指出,课审大会讨论「核心素养」时,特别针对「跨学科思辨能力」展开讨论。在讨论课纲的「历史探究」时,研修小组以性别议题、PM2.5为例,示范如何以主题式教学进行「跨学科思辨能力」,委员多数肯定。
谢国清表示,不少委员提出,台湾学生需要思辨能力,不应该再采用记忆式的填鸭教学;此外,应让国、高中的必修课程「减量」,让学生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进行思辨教育。
昨天大会结束前,通过学生代表萧竹均关于性平教育的修正提案。萧竹均指出,此一提案请研修小组将性别平等教育融入或增加于国中、高中的学习重点或附录之中,获得多数委员同意通过。
萧竹均也透露,今天将有学生代表提案将学生自治、儿童人权公约纳入新课纲,他自己也将提案将转型正义、原民转型正义加入历史课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