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比香港更懂与中国打交道?

  

      600亿美元是个什么数字,它具体会为非洲带来什么影响,又会对国内的经济建设带来什么实质改变,这一切都不像是香港人会关心的课题。至于「关心」中非合作论坛的人,更多是在留意中国有什么出丑事,可资讪笑一番。在如何认识国内发展一事上,香港作为近亲,似乎甚至比不上「远邻」非洲。

  所谓认识,当然不是歌功颂德。香港犯不着跟住国内主旋律,也吹奏起「厉害了,我的国」式的马屁曲。功利一点儿说,认识国内发展,是要借东风大起之势,乘一趟便车利船。

  坦白说,香港现时不少人会看国内发展时,还是偏带点城中才子所说的小农基因。「自己人都养不好,就充大头鬼去非洲大撒金钱了。」「冷战时期苏联往非洲输了多少血,最后怎样?」「为跟美国争霸,都乱来了。」这些论调惯性轻易地把「援外」与「救内」简单对立起来,用一、二战时期透过挑起对外争端以麻醉国内不满的方式,去理解现时中非、甚至中美的新型国际博弈。中非的合作,是足以为香港带来的启示的,若被这种狭隘观点一叶障目,就不太值得。

  大国责任背后还是利之所在

  一个国家的发展,总不能靠「塘水滚塘鱼」,任何形式的自我孤立,都注定是自掘坟墓。大陆领导层经常说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不是自己吓自己的话。中美贸易战开打以来,各种「发育不良」更是曝露人前。但危中总带机,贸易战令中国更为深刻认识到内需市场不足以推动经济长期向荣,过份倚赖单一强势海外市场更是危险处处。既是如此,就须在继续开发传统强势市场外,加快发展新兴区域巨大的发展潜力。扩张自身在非洲的影响力、加强企业在非竞争力,就是生在包括贸易战在内的各种国际博弈经验。

  可能得不偿失?任何发展、投资怎样说也必然存在打赌成分;但既然是场不能不赌的博,理性分析、冷静判断过后,利之所在,又有什么好保留?

  再者,一个国家发「大国梦」是没有错的,说到底还是一句「利之所在」。在对非援助的争议中,国内有些媒体总是喜欢强调「大国责任」,甚至说要在大国的位置上久坐,就要承担大国的责任。党的喉舌说话的确该这样强调「义」,但读者应该更读懂背后的「利」。大国就是要利用强势,确保国际软、硬影响力持续扩张,利用国际环境持续巩固及改善国内发展。既是如此,就须千方百计维护自身的强者地位;到形势比人强时,就说什么也是废话。香港人对此应该深有感受。

  变幻局势中非洲以行动说明意志

  在国际利益争夺这一点上,人类在过往大半个世纪其实没有怎样「进化」,现实政治realpolitik还是决定因素。只是现时的大国,在主张自身权益时候,也须懂得说同时保障别国权利,其结果是增加了自身获利的机会,也减低了对手的抵抗意识。这是冷战零和思维过渡至「和谐发展观」的关键转变。

  中国在「共赢共荣」、「和谐发展观」大旗背后打的是什么算盘,非洲国家当然明白。但既然是各取所需,那就是合理买卖,没有什么大问题。国际舞台上没有永远朋友、也没有永远敌人,只有永远利益。中国要借助非洲的资源、市场解决国内产能过剩、寻求市场多元化的问题,也借以扩大国际影响力,这绝对没有问题,非洲最关心的是「于我何加焉?」中国拿来了钱,带来了工作,提供了基建,纵使质素不是一流的,说到底也是「鸡髀」而非「鸡肋」。合作成功,就共赢共利;失败了,中国输的远比本国多。

  重点是,中国的援助是为利而来,不讲什么政治改革、道德枷锁,这对非洲领袖而言,绝对是「何乐而不为?」的事。网络上玩弄古语改编的「有朋友自远方来,非奸即盗;无事献殷勤,不亦乐乎?」大概可以完美演绎非洲领袖的心底话。这次中非合作论坛基本上是「万邦来朝」,给了中国面子及里子,也为非洲带来巨大的合作与发展机遇。至少从牌面上看,这是多赢的局面。

  那非洲各国会担心中国透过经济垄断,控制本国内政吗?西方各国在过去多个世纪,用尽各种软硬手段,都不能非洲各国屈服。说中国积极的共同发展式外交信念可以操控非洲,这到底是过度高估中国,还是过度低估非洲或所有曾经试图控制非洲的列强?抱着单纯的殖民论去看中国对非政策,是怎样也说不通的。

  天下熙攘,皆为利来;非洲选择与中国深化合作,只是在新一轮的赌博场上投注在中国的共同发展观,用行动说明了意志。中国不能兑现共富的承诺,人家是会走的。讲到控制不控制、殖民不殖民的,就真的扯太远了。

  香港须问:我们还有什么可输?

  中非合作,尚且可以浩浩荡荡;中港融合,却总是鬼鬼祟祟,像是见不得光。社会上总有人抱持奇特观点,认为港深同城化、加强中港融合一类的发展,会令香港「被大陆食咗只车」。这种「吞并」说,其实比「新殖民主义」更加「无厘头」。「车」是什么?香港的主权、治权、又或近数年提出的全面管治权,都早已说明,这座七百万人的城市就是大陆的囊中物,你再不喜欢也不能否定这事实。

  我们之所以能保持一定独特性,靠的是什么?这绝对不是部分本土派口中什么「中共高层要靠香港走资」云云的屁话,而纯粹就是中共承诺的「高度自治」。若然这就是我们的「车」,那怕什么会比国内抢走?它本来就是大陆给予香港的……

  香港人本来须思考的,就是如何在高度自治的基础上,与包括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地,展开充分合作,继续维持香港的繁荣富庶、改善香港的发展不公。任何有利达成这个目的工具,不管它是来自大陆还是火星,都要善加利用。

  然而,囿于意识形态纷争,「大陆资源」、「大陆技术」、「大陆资金」、「大陆人才」,但凡是有「大陆」两字,都不断被污名化;甚至到最后连「大陆」两字都一并污名化起来。这种惊怕中港合作的情绪,上至行政长官、下至普罗市民,无不受其影响。结果,只要是涉及中港合作、融合的事,应该做的事大家都畏惧起来,避而不谈;反合作、反融合的无聊幼稚思想,反而大行其道,牵扯着社会胡奔乱走。

  时至今日,香港除了金融及地产两项老本行仍然保持一定强势,其余各个环节都处处落后于人,甚至可以说一句,我们已到了无什可输,必须放手一搏的地步。当然,物质以外,香港尚有相对完善的法治与审计等制度优势,足为竞争之资。但若然社会继续受困于各类的政治正确、意识形态矛盾,而不能「义」「利」兼思,做该做的事,那老本可恃多久?

  远在千里之外的非洲,尚且知道循利而行,找到一套与大陆合作的机制与法门。相反近在咫尺的香港,则不断地作茧自缚,不亦怪乎?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