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發財夢碎 中國投資者回歸傳統金融機構

 

  【熊猫财经】對於Anna
Teng來說,曾經安全的高收益產品,如今已經變得像買彩票一般難以掌控盈虧。出身名校的Teng目前在上海一家公司任市場部經理。2018年5月,她敏銳嗅到P2P行業風險積聚的危險氣息,立即把分散在6個P2P平台中的資金退出轉投股市,但7月時她又向校友創辦的P2P平台做了一筆新投資。目前,她的股市投資縮水兩成被套牢,P2P平台慘遭跳票,資金血本無歸。

  「我身邊的人都有這個困惑,現在究竟什麼才是安全的投資渠道,」Teng談到,她的母親2018年以來在股市也已經損失約30萬元人民幣。眼下她還有30萬元資金綁在銀行理財產品裡,回報甚微,「以前10%的回報率都覺得不算離譜,現在我只求能保本,根本不敢想回報。」

  這並非Teng一個人的遭遇。隨著中國去槓桿、強監管的推進,資產泡沫被緩緩擠出,數以百萬億元計的民眾財富,正面臨無處安放的窘境。出海投資無門,股市節節敗退,理財加強監管,P2P頻頻跳票,從低收入、中產階層直到高淨值群體,無不在為資金投向頭疼不已——瑞信集團報告估測中國居民財富規模達29萬億美元之巨,並預計未來五年還將以每年6%的速度增長,2022年時將達到39萬億美元的天量。

  「中國老百姓都有發財夢,真正的中國夢就是發財,」獨立經濟學家、摩根士丹利前首席亞洲經濟學家謝國忠在採訪中說,「他們總以為有別人來收拾爛攤子,所以特別容易被騙。」

  中國上證綜指2018年以來已深跌18%,在全球主要股市中排名墊底,十幾隻針對高淨值人群的信託產品和部分高階私募基金也面臨兌付困難,7月就有至少223家P2P平台因逾期兌付、經營不善而導致這些平台停業、清盤或倒閉——讓爆雷總數達到4500家之多台;債券市場上,公募債券已創下有史以來最大違約規模。

  對高風險事件頻發的背後原因,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李奇霖認為比較複雜,是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陣痛,是實體經濟增長進放緩,企業不能再承受相對較高的利息,同時金融系統收緊又不能借新還舊。

  國內信託產品一般能提供6%的回報,更不乏有超過10%回報率的P2P產品;7月時,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曾提示投資風險,「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很危險,超過10%就要做好損失全部本金的準備。」對虧本的恐懼也正讓老百姓放棄對高收益的盲目追求,根據央行資料,2018年7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個人存款同比增長8.6%至逾68萬億元,創下一年以來最大同比增速。

  中國民生銀行金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峰指出,一些投資者接受教訓之後就變得不再那麼激進,「最終會有不少避險資金回到銀行或者傳統的金融機構,可能重新變成存款,也可能進入低風險的貨幣基金。」

  目前中國的一年期基準存款利率為1.5%,貨幣基金提供約4%收益,相比之下,銀行及理財等提供的收益並不遜色,部分銀行的大額存單利率高達4.2%
,普益標準追蹤的8月最後一週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達4.6%。

  此外商業銀行也在通過更多創新傳統存款產品,來吸引避險資金回歸,例如收益更優的結構性存款規模2018年規模同比已增逾五成,正邁向10萬億元大關,即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通過加入期權衍生工具,提高收益率,掛鉤的資產可以包括外匯、貴金屬、ETF指數等;保底收益通常略低於同期限的理財產品,但有機會在一定條件下取得高收益。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