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中美贸易战持续进入延长赛,「中国制造」的产品和供应链,恐怕变贸易战新祭品,引发制造业对全球供应链的重新思考,加剧生产基地的移转速度。哪里是台厂最受注目的落脚处?
郭台铭(右)大笔投资美国威斯康辛州,让川普(中)风光站台,自己也分散部份生产风险。但面临另一个两难,鸿海愿意损失多少钱来完成及运营这座厂?(达志影像/美联社提供)
图片来源:AP当美国总统川普讲出终结中美贸易争端「没有时间表」,这场贸易战,从七月正式开打以来,势必进入延长加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战势必对世界供应链造成很大的破坏,将导致工业的巨大重组,这将创造许多赢家和输家。
根据《Forbes》估计,美国第一波340亿美元清单中,有六成的关税预估将落在中国经营的外国企业,贸易大战的混乱是否会蔓延,从消费端延伸到另一端的中国工厂?大家都担心。
台湾电子大厂纷纷寻求新出路。六月底,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再度与美国总统川普同台,一起拿着铲子,为鸿海投资美国的「威斯康谷科学技术园区」动土,投资100亿美元,建造显示面板厂;《彭博》认为:如今,此举似乎十分有先见之明。
郭台铭(右)赴美投资,也为求分散生产风险。(图片来源:AP)鸿海、研华往美国跑
不只鸿海往美国跑,工业电脑大厂研华执行董事何春盛接受《日经亚洲评论》专访指出,生产布局着重两岸的研华,将大举扩大在美国的投资,将研华的产品打上「美国制」的标签。
七月底,台达电董事会宣布,收购泰国上市关系企业泰达电子流通在外股权,董事长海英俊明白表示,地缘政治因素是促成台达电加速布局非中国制造据点的主因。
在贸易战开打后,台达电业务已受到中美贸易战干扰,需要更灵活运用不同产能来因应,曾经评估去越南或缅甸设厂,但是对组装业供应链交货时效而言条件不好,从零开始,不如找已经有制造能力、了解当地供应链的对象,因此决定增加对泰达电持股。
为避免受到中美贸易战火波及,台达电决定加码持股泰达电。(黄明堂摄)和硕转至捷克、墨西哥
川普尚未直接瞄准消费电子产品,但许多人担心,消费电子产品会被放进下一波2000亿美元中国制产品名单,让已经十分微薄的毛利随之消失。
仁宝副董事长陈瑞聪表示,在中国之外组装笔电,会让每台笔电的组装成本上升至少3%。最糟的状况是,仁宝上一季的毛利率仅略高于3%,关税可能把微薄的获利完全吃掉。
这是整个产业的现象,仁宝竞争对手广达的毛利稍好,但也只有4.5%。
英华达总经理何代水对分析师表示,目前正在进行动态调整,就算新一波2000亿美元中国出口品关税造成冲击,也能将伤害最小化。
和硕、英业达等企业,都在电话会议中宣布了缓和贸易战冲击的方法。
和硕执行长廖赐政表示,目前已启动机制。短期而言,和硕可能会增加捷克、墨西哥和国内的产能。财务长林秋炭补充道,长期而言,可能会在印度或东南亚设立工厂。
其他准备生产多元化的企业,除了苹果的重要供应商英业达、和硕,还有广达和仁宝。
为全球大部份大品牌制造笔电的广达和仁宝表示,必要时,它们在中国以外的工厂,都可提供产能。
广达董事长林百里点名,加州、田纳西州或德国,可以备援。陈瑞聪则表示,仁宝可以增加墨西哥、波兰、台湾或越南的产能。
新金宝总经理沉轼荣接受《彭博》访问时表示,川普所掀起的贸易战,为公司带来了不少订单。新金宝泰国厂和菲律宾厂正不断接获洽询。目前营收最大的限制,是来自于新工厂的兴建不够快。
然而许多应变计划尚未完全定案。因为将生产永久移往他地,会带来许多物流和政治上的挑战,企业高层也不太愿意全力投入。
一些企业也不愿激怒中国,目前还没有太多全面撤离的迹象。甚至,何代水表示,英业达集团正在中国建立至少一座新厂,预定明年就会开始生产。
短期而言,资诚联合会计师事务所税务法律会计师曾博升提出几个实务上可行的做法,包括原产地证明,
「如果产品在大陆组装、而台湾是关键零组件,从制作过程到完成品,它可以主张大部份是在台湾加值,大陆只是比较小的部份。去申请原产地证明,说它不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这样就不会被打击到。电子业很多道制程,可以这样分散制造流程。」
供应链大挪移,东南亚当红
不过,川普提出的威胁,确实促使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开始重组布局。
不只电子大厂积极备战,其他在中国设厂的国际企业也都蠢蠢欲动。原先以中国为基地的制造商及其美国客户,都重新思考这两大经济体紧密连结的复杂供应链,现在该怎么搬。
可能在2000亿美元清单中的纽约鞋包品牌Steve Madden,正在将手提包的生产基地,转移到柬埔寨。
Google的硬体制造商伟创力(Flex)正努力寻找新的生产中心,墨西哥或者马来西亚都在考虑名单;真空吸尘器制造商创科实业,则计划在越南发展生产业务。
贸易战对全球复杂供应链产生不利影响,虽然工厂管理已经很习惯面对工资、原料的急速上涨,但是与贸易战连结的不确定性规模,却是非常不同的挑战。
创科实业主要产品都在中国生产,有四分之三获利都来自美国,行政总裁贾利(Joseph
Galli)表示,「中国在未来十年,仍是我们全球制造平台重要的一部份,但我们已经加速在其他低成本国家及美国的生产,短期对越南的关注,抵消了未来在美国可能看到的关税影响。」
越南近年来是许多企业「中国以外」的制造策略核心,吸引了像三星、大金等日韩大厂投资。
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是不可避免的,只是需要时间。伟创力执行长麦克纳马拉(Michael
Mc-Namara)表示,「长期而言,我们相信许多客户会要求就近生产,缩短供应链,减少关税影响。」
快速转移到第三地战略势在必行,但很难快速达成,除非企业、供应商、工厂和当地政府已经有关系,不然很难跳到一个新的地方,特别是这些开发中地区的投资法规常常模糊不明,劳工和环境标准也不严格。
利丰做为全球最大的贸易采购公司之一,帮沃尔玛、柯尔百货在内的美国零售商从世界各地采购商品,首席执行长冯裕钧观察,虽然很多人想要离开中国,但是可能还要一、两年的时间,转到新国家的生产才能趋于稳定。
中国仍有产能优势
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让制造业感到不安,不过中国仍然保持优势。
去年全球成衣的出口,中国仍占了35%,相较于其他国家,孟加拉只有6.5%、越南5.9%,柬埔寨更只有1.6%。
中国的工厂也在寻求增加竞争力的方式,从自动化生产,到发展附加价值更高的产品。
「如果你有厂在中国,你不会认命地选择关门大吉,大家会想尽办法提出更好的条件,」冯裕钧说,「我不认为中国的产能会急遽下降。」
尽管供应链移转不会一夜发生,但是川普持续威胁,不排除对中国每年出口美国的五千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看来终战遥遥无期。
想办法寻找更多生产基地,找更多篮子摆放鸡蛋,是企业不能不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