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第二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周四(18日)在浙江杭州开幕,大会以「我纪录事实」为宣言,倡导记录片回到真实本源、回归人文关怀的价值观。
本次大会对於中国现实问题的映照较以往大胆直接,诸如北京清理低端人口、农民工子弟学校、北京宋庄艺术村、大龄剩女、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等题材成为青年纪录片创作者关注的对象。
纪录片照进现实 关注个体生存权
本次会议评优单元、提案单元中,包含了很多与中国现实直接相关的纪录片。如评优单元的《24号大街》,就是取材於中国很多大城市不断进行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导演潘志琪表示,自己希望通过24号大街的建设变化,去参照主人公的现实生活和家庭状况,思考在高速发展的大时代下个体的生存权益。
在大会提案单元中,以北京清理低端人口为背景创作的纪录片《棒少年》同样受到关注。作品记述北京市郊一群孤儿和问题少年,在70岁老人的带领下训练棒球。一场大火下,北京清理了几百万人,棒球基地也被限期搬离。为了备战比赛,球队无奈转到广东中山集训,而原来的棒球场周围,不到半年的时间成了超级大工地,一座座住宅楼陆续拔地而起。
虽然该片只是记录了已经发生的事实,可在题材的探索上,较之於以往则明显大胆了许多。毕竟对官方来说,北京那场大火之後对於所谓「低端人口」的清理之举,已成为不愿再提起的「伤疤」。
藉个体经历探寻?宏观思考
全球首映的评优纪录长片《丘山》,被导演当做自己的一面镜子,以便探讨在这个压抑浮躁的现代社会中,人该如何转而向内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主人公丘山在经历了一番对自我的审视与质疑後,决定离开浮躁的城市,在山中寻找自己的内心。
在物质蓬勃与精神匮乏之间,很多人变得浮躁、迷茫,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狂飙突进之後留下的时代命题。何去何从,既是个体的思考,也是内含着对国家方向的焦虑。
底层叙事框架呼唤对现实关照
此外,由导演梁君健执导的记录长片《四季的问候》,则是以北京打工子弟学校作为背景展开。不同於以往的「底层叙事」框架,在导演镜头里的这群孩子,他们的少年时代同样充满光芒和期待。在这里,生活虽然艰辛,但是压抑不住他们的生命力和好奇心。
不过现实更加残酷,类似蒲公英中学的许多农民工子弟学校已被迫关闭,原本在这类学校就读的孩子亦早已不知去向。今年8月,北京最大打工子弟学校黄村学校,便遭到土地产权方保安强行封锁、停水停电,该校师生随後也被要求限期内全部撤离。
不管是北京清理低端人口、打工子弟学校被查封这类直视社会问题的作品,亦或是像《帝国梦》从普通底层视角来诠释宏大且抽象的「中国梦」,这些都是在中国现实发生的真实事件,当通过纪录片这样的媒介呈现出来时,期待能唤起更多人对於现实的关照,以及对於国家背後个体命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