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引哈佛學者論「中國模式」:嬰兒長大嬰鞋已不再合腳

【熊猫时报讯】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中國模式」的概念曾受到學者的追棒。但隨著中國經濟增長近來不斷放緩,與美國的貿易戰帶來巨大不確定性等因素,外界開始質疑「中國模式」可能難以繼續。

英國廣播公司(BBC)文章引述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的威廉博士(William Overholt)形容,「中國模式」就有如一個嬰兒長大,嬰兒鞋已經不再合腳,它必須重新適應長大後的環境;但萬一改革不慎,「中國奇蹟」或將就此隕落。

文章認為,中國只有進化為一個更市場化的經濟體,才能保持成功。(視覺中國)

威廉博士日前在香港中文大學出席研討會發表對「中國模式」的最新觀察。他表示,中國模式處於一個分水嶺,面對日益複雜的經濟和政治,改革不慎,中國奇蹟或將就此隕落。

在他看來,「中國模式」是亞洲模式的變種。早在中國改革開放前,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等亞洲經濟體已經通過具有高度相似性的發展模式而成功崛起,被稱為「東亞奇蹟」(East Asian Miracles)。這一模式在發展早期執著於經濟增長的最高優先級,把整個國家的重心全面讓步給經濟發展,強力的中央政府進行規劃和控制,然後隨著經濟發展逐漸給市場經濟讓路,最終實現經濟起飛。

中國的「成功危機」

BBC指出,威廉博士在1990年代初出版《中國的崛起:經濟改革正在如何造就一個超級強國》,預言經濟改革將把中國帶向強國之路。這建基於他觀察到鄧小平和朱鎔基對亞洲模式的模仿。此外中國也創新出經濟開發區和「一國兩制」等靈活而有利於經濟的政策。

不過,隨著經濟的成功發展,經濟模式從簡單變為複雜,「中國模式」因無法支撐經濟發展而陷入危機,只有進化為一個更市場化的經濟體,才能保持成功。這也是威廉的新書《中國的成功危機》(China’s Crisis of Success)書名的由來。

威廉以企業類比國家,稱一個企業家發明創造,善於營銷,可以令企業迅速發展。但如果發展到一定程度甚至希望上市,企業家必須使自己的公司組織轉型,配備專業會計、人力資源管理等。如果轉型成功,此前取得的成功將繼續,否則它就會停滯或者失敗。他又指,中國處在「成功的危機」中,就像是一個嬰兒長大,嬰兒鞋已經不再合腳,它必須重新適應長大後的環境。

"威廉的新書《中國的成功危機》(China's

威廉的新書《中國的成功危機》(China’s Crisis of Success)。(網上圖片)

中國意識到轉變的必要性 惟兩大問題浮出水面

BBC指,中國或許是世界歷史上國家層面最成功的發展案例。但一個曾經滿是農民、建築工人和襪子生產者的第三世界國家,發展成一個不可思議的複雜經濟體,自然也無法通過北京的一個辦公室來管理。

威廉博士稱,中國也意識到這種轉變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習近平上台以前,中國就開始著手於一個經濟發展規劃,他們與世界銀行、美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合作出版《中國2030》(China 2030)。其中很多設想在習近平上台後的三中全會時,細化為超過300項改革政策,核心著眼於使市場進行資源配置。

然而,隨後兩個問題浮出水面:一是改革實施起來比想像中困難得多;二是愈發複雜的經濟背後,是同樣複雜的政治。

另讯:

美國《福布斯》雜誌6月13日刊文稱,對於西方創業公司來說,「複製到中國」的策略已經結束,「從中國複製」的模式已經開始。現在,正是西方企業家和投資者從中國尋找靈感的時候。

文章說,風險投資家以前可以從美國發展勢頭迅猛的商業模式中尋找靈感,然後在中國尋找與之對應的企業來將進行投資,應用這種策略的例子有「中國的克雷格列表網(Craigslist)」58同城,「中國的高朋團購(Groupon)」美團點評等。

不過,文章指出,現在已經是西方企業家和投資者從中國尋找靈感的時候。「複製到中國」的時代結束,歡迎來到「從中國複製」的時代。

文章指這一轉變的形成歸結為四大要素:首先,阿里巴巴和騰訊等企業不僅建立了其他服務業可以成長的主導平台,也成為未來企業家磨練技能的訓練場所;其次,中國人才數量在迅速增長;再次,中國的互聯網使用者對移動網絡駕輕就熟,這一點已經遠遠超過傳統的西方互聯網用戶;最後,中國移動支付極為發達,中國已經真正發展成為了一個無現金的社會,這使得諸如共用單車、自動便利商店和虛擬禮物等商業模式得以蓬勃發展。

文章表示,西方還沒有一個主導的商業平台或是一個類似像支付寶或微信支付這樣的移動支付平台出現,因此,知識的倒流已經開始。文章舉例稱,美國的Limebike 公司將中國的共享單車模式引入美國,現在已成美國和歐洲第一個共享單車公司,但最初他們只是一個上海的工作團隊,決定在外國創立一個類似的中國模式,結果大獲成功。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