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深度:為何中國今次不能靠減息救市?

【熊猫眼】 外國傳媒報道,巴克萊經濟學家稱,由於中國經濟數據,可能會促使人民銀行最快周五(2月1日)減息。值得關注的是,該行是彭博調查中,唯一正確預測人行於2014年底減息的機構,故惹來關注。

該行估計,人行將減息兩次,分別在第1及第2季分別下調0.25厘,理由是聯儲局本周採取了更「耐心」的立場,以及人民幣1月強勁表現,消除了之前阻礙中國更全面削減貸款成本的疑慮。

【為何要減息?】
中國周四和周五公布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無論是官方或財新調查,都顯示經濟仍處於下行通道。根據該行研究,歷史表明當PMI跌破50大關、出口萎縮,以及生產者價格通脹急劇下降時,人行就傾向於採取減息行動。最近幾周,上述所有3個條件都得到滿足。

事實上,過去數月以來,人行通過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俗稱「降準」)來增加流動性,但自2015年以來,一直沒有採取減息行動。

【減息真的有效?】
以目前中國經濟狀況來看,儘管有需要減息,連美國聯儲局也「讓路」,令中國可以採取更多貨幣寬鬆政策,但減息真的可行嗎?

●利率市場化僅空談
首先,若中國減息要見效,利率就必須市場化,即政府要完全放手,讓市場自由釐訂利率。可惜此口號嗌了20年,直至目前仍未做到,銀行存款利率依舊受大規模控制,財資市場及債券利率雖然是市場化,但其實背後亦受着控制。舉例來說,儘管中國的貸款利率是由市場來決定,但銀行仍依賴人行公布的基準利率來定價;再者,由於銀行是中國債市的最大買家,債市根本就被嚴格管制。

過去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是依賴銀行貸款,直至目前,整個金融系統中,約70%受制於銀行。因此,中國只需主力操作兩個利率就可以了,分別是銀行存款利率及央行7日再回購利率。後者可簡單理解為銀行向央行借錢的成本。

簡而言之,銀行從存款及貸款之間所賺取的息差,仍舊是受央行控制,整個制度都使銀行不想承擔風險,故減息根本不能改變廣泛的金融體系。

●減息左右為難
除了體制令減息效力下降,事實上,人行在減息問題上亦愈益棘手。首先減息(即主要減貸款利率)會削弱中國最賺錢行業、即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如果要維持銀行盈利,就要同時減存款利率,但目前中國1年期存款利率已低至1.5厘,再減的話,會影響存款總額,因回報甚低;再者,若果中國真的非常認真地計劃轉向市場化,那麼,利用貸款和存款利率來管理經濟可能適得其反。

由此可見,中國存款利率實際上是需要提升,以便有足夠能力與其他金融產品回報爭妍鬥麗,而理論上,存息吸引能讓銀行吸收更多存款,就可以讓更多貸款由正規融資渠道借出,而不用經過民間的「影子銀行」(可簡單理解為「高利貸」)。因此,若人行全面減息(即存貸利率一起減),救市效果不必如預期,反而影響「去槓桿」進度。

更甚的是,若中央是因想幫助民企及小企融資而減息的話,亦會影響到現有的按揭及國企,根本達不到要針對的目標。除了實際上有難度,減息更可能讓人民幣貶值、引發資本外流,以及樓價上升。

總結來說,目前中國與2015年減息的最大不同之處是:有了2016至2017年大規模走資潮,令外匯儲備累失1萬億美元的經驗、人民幣兌每美元不能「穿七」,以及現時最需要針對的是小企及民企,而不是整體,再加上制度上未達市場化。因此,全面減息或許作用不大。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