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中國首個的太空實驗室「天宮二號」,經逾1000天在軌飛行並完成全部拓展試驗後「終場謝幕」,昨晚9時6分受控離軌重返大氣層,燒毁後小量未燃盡的殘骸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中國下一步將致力建設永久太空站。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證實上述消息。新華社引述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表示,這標誌着中國載人航太工程太空實驗室階段全部任務圓滿完成;根據計劃,將於2022年前後完成太空站建設,工程全線目前正全力備戰太空站飛行任務。
天宮二號使命完結,意味中國走完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二步。199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批准的「三步走」戰略,包括太空人上天、太空人出艙、飛行器交會對接、發射太空實驗室,以及建造太空站。20多年間先後有11艘載人飛船、1艘貨運飛船、1個目標飛行器、1個太空實驗室進入太空,實現11名航天員共14人次太空飛行和安全返回。
2016年9月15日中秋夜,長征二號FT2運載火箭從甘肅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將天宮二號送入既定軌道,這個設計在軌壽命兩年的太空實驗室,最終超期服役10個月。
三大任務拓展試驗全數完成
中國科學院的科普網站「中國科普博覽」報道,天宮二號被稱為中國首個真正意義的太空實驗室,有太空人中期駐留、推進劑在軌補加及在軌維修技術試驗三大任務,總共搭載14項約600公斤重的應用載荷,展開60餘項太空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其中搭載的太空冷原子鐘,根據在軌道測試結果,推算冷原子鐘的日穩定度達到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中歐聯合研製的伽瑪暴偏振探測儀(POLAR),探測到55個宇宙伽瑪暴事例,為國際伽瑪暴聯合探測做出重要貢獻。
天宮二號飛天後一個月,神舟十一號飛船就升空與其交會對接,太空人景海鵬和陳冬亦進入實驗艙,開始為期30天的太空駐留生活。其間太空人首次實現中國人機協同在軌維修任務,景海鵬和陳冬透過交互軟件和數據手套,在太空中精細操作機械臂,建立人機協同在軌維修系統,也為未來太空站的仿人型機械人研製累積技術基礎。此外,實驗室在這一個月還完成針對中長期飛行的乘員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相關技術的考核,開展航天醫學、太空科學等實驗。
「太空加油」延壽 在軌運作千日
2017年4月,中國首艘貨運飛船及目前最大、最重的航天器天舟一號,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來到天宮二號身邊,它們先進行首次交會對接並組成組合體飛行,再利用兩者燃料儲箱的壓力差,自動將推進劑從天舟一號輸送到天宮二號,成功進行首次推進劑補加實驗,即「太空加油」,不僅使天宮二號的使用壽命大增,更令中國成為全球實現「太空加油」第二國。
改進太空艙對接技術
其後,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還試驗繞飛交會對接和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前者是為鞏固航天器多方位太空交會技術,為中國未來的太空站多艙段對接做準備;後者不僅能夠縮短未來太空人在狹小載人飛船中的滯留時間,節省體力,還能更快將科研用品、尤其是一些生物製劑等不能經歷長期運輸的貨物送達太空站,倘突發情况出現,快速交會對接有助做到快速搶修與緊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