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无尊严的被统一 台湾真的想好了?

观察:无尊严的被统一 台湾真的想好了?

  文/李柏涛

  5.20之后两岸关系云谲波诡,民进党政府破坏两岸过去8年来确立的政治基础,蔡英文迄今未公开讲出两岸是“非国与国”的关系,却通过一系列举动推动“文化台独”路线,将两岸拖入无休止的“冷对抗”局面。两岸关系的好与坏,一定程度上决定著台湾未来何去何从。台湾《中国时报》认为,台湾正面对世界舞台边缘化、两岸关系对立化、社会内部撕裂化三重危机,如果继续无所作为,将一步步走向满盘皆输,甚至是沦为没有尊严的“被统一”局面。

  两岸关系从2008年到2016年,因双方均坚持有“一中”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识”,达到了1949年以来的最好局面(两岸官方均如此形容过)。但在5.20之后迅速下滑,甚至转为对立和对抗,根本原因系蔡英文政府不愿直面两岸关系性质问题。对于蔡英文的就职演说,北京直接定义为“一份未完成的答卷”,但不论怎样,蔡英文当政一天,就无法用“拖”的方式逃避这一回答。

  《中国时报》社论表示,大陆不会无限期等蔡英文作答,时间拖得越久,两岸累积的对峙能量就越大,直到最终失控爆发,由“冷对抗”转化成“正面对抗”,重回两岸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蔡英文不宜幻想以拖待变,时间不站在民进党政府这边。

  社论说,既然总归要面对这一问题,蔡英文不如尽早做出决断,对两岸关系定位做出明确表达。即便蔡英文不愿接受“一中原则”或“九二共识”,也必须承认两岸“非国与国”关系,两岸互动是在“一国框架”之下,任何可能将两岸关系引至“国与国”关系,或否定“两岸一国”的说法和作法,只会把两岸关系迅速带至紧张对立的局面。

  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中提到,要以“中华民国宪法”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对此《中国时报》指,既然如此就应按照“宪法”和相关法律要求将两岸关系定位为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关系,才能展现遵守宣示的诚意。

  20年前,“台独教父”李登辉还未露出真实面目,他在1996年以所谓“经营大台湾,建立新中原”为题,进行了一次“豪情万丈”的就职演说。李登辉当时称,“海峡两岸因为歷史因素隔海分治,乃是事实;但是海峡双方都以追求国家统一为目标,也是事实。两岸唯有面对这些事实,以最大的诚意与耐心,进行对谈沟通,化异求同,才能真正解决国家统一的问题,谋求中华民族的共同福祉。”

  文章建议,蔡英文与李登辉有类似师生的情谊,理念相通。她只要回到李登辉1996年就职演说的两岸关系定位,採纳这篇演说“中国人帮中国人”、“国家统一”使命等关键词,两岸困局当可解决。

  蔡英文被普遍认为是“理念台独者”,她上台后推进的废止课纲等举动,让北京高度关注其“暗独”动作,遂提出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台独”分裂举动。另外,岛内也有声音认为,蔡英文所谓的“维持现状”,根本是意图将“中华民国台湾化”,将“中华民国”等同于台湾,走曲线“独立”路线。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亚中撰文指,民进党正在走其“柔性”或“稳健”的分离路线。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中说要建立“原民史观”,是用原住民做幌子,她要建立的其实是“去中国化的史观”。民进党的策略很清楚,要将“中华民国”等同于台湾,“去中国化”后的“中华民国”与“一中”已经没有关系了。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庞建国也认为,民进党新政府透过推动“文化台独”,意图制造更多媚日、亲美、“反中”的年轻世代,为永远割裂两岸铺路。各种带有善意的说词,只是用来包装“柔性台独”的居心罢了。面对绿营执政,大陆不仅不允许台湾搞“法理台独”,也不可能通融台湾往“柔性台独”的方向去切香肠,任由“文化台独”的作为蔓延。

  所以,蔡英文想到打开两岸沟通的大门,任命谁来担任海基会董事长只是其次,关键还是她要明确作出两岸是“非国与国”关系的表述,在此授权之下,两岸两会就可在“一中框架”之内恢復正常往来。但只要民进党“台独党纲”存在一天,民共党对党的交往就不可能开启,可没有沟通、交流,民共何来互信?没有互信,两岸关系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只会陷入“死局”。

  “一中原则”是北京绝不会退让的底线,蔡英文越是逃避,两岸关系的僵局就会陷的越深。届时,“地动山摇”随之而来,三重危机包围中的台湾能承受几分?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