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説,巴格達迪是在擊斃前48小時才轉移到土敘邊境地區的。加之此前還有情報稱,巴格達迪曾在敘利亞「自由軍」的大本營,土耳其哈塔伊省被人目擊,這或許意味着巴格達迪可能是被土耳其有意驅逐到土敘邊境的伊德利卜地區供美方擊殺的。
根據美方情報,此次擊殺巴格達迪的行動是美軍「三角洲」突擊隊和SDF麾下「反恐軍」(YAT)的聯合行動。
巴格達迪在逃亡到伊德利卜後,尋求到了一位「假裝忠誠於基地組織,實際效忠伊斯蘭國」的當地武裝首領的庇護,緊接着就在48小時後被美軍劫殺。這一情報也間接證明了美方或已恢復了在2015年後反恐戰爭期間被「伊斯蘭國」破壞的情報網。
而伊拉克軍方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是伊拉克情報部門找到巴格達迪的下落,並將這一信息傳遞給美國的。
當時,八架載着特別行動小組的直升機從附近某國的秘密地點起飛,通過1小時10分鐘的飛行,特種部隊抵達巴格達迪藏身的院落。特朗普與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等要員在白宮戰情室觀看了本次行動。從白宮描述的行動細節看,這是策劃已久的一場斬首行動。
目前,特朗普需要一個大新聞來平衡彈劾案接連發酵引發的不利輿論,需要一場勝利來為撤軍敘利亞畫上句號,來重塑美國的強大。只是這樣的斬首行動效果今非昔比。
奧巴馬時代美軍擊斃本·拉登,彼時從海灣戰場到伊拉克阿富汗戰場,美軍所向披靡的全球震懾效應還在。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利比亞戰爭時,美國需要一場戰爭來展現帝國的威力。海灣戰場上美軍的空襲讓世界看到信息化戰爭中美軍的強大,各國軍事化改革浪潮隨之開啟,這背後是默認美軍無敵。卡達菲(Muammar Gaddafi)之死震撼世界,緬甸做出政治民主化改革的決定,朝鮮堅定了走核武器開發的路線,這背後是對美國隨意顛覆一國政權實力的忌憚。本·拉登被斬首震撼世界,這背後既有對美軍行動能力的佩服,也有對美國睚眥必報,敵人雖遠必誅的慨歎。
卡達菲之死讓全世界與美國政見不一的領導者人心惶惶,誰都擔心成為下一個目標,本·拉登被斬首更加劇了不同意見者的不安,美軍用現實案例展現了擁有可以處決任何人的能力。
現如今,同樣是跨區域行動,乾脆利落地消滅了恐怖分子頭目,巴格達迪被斬首,很少人再歡呼美軍的強大。美國戰略收縮,美軍不會輕易行動,已是心照不宣的秘密。
打擊ISIS的反恐戰爭中,美國已然慘敗出局。俄羅斯、土耳其、伊朗主導敘利亞已成定局。特朗普為了撤軍需要一場斬首勝利。斬首巴格達迪真的就只是一次斬首行動,不足以掩蓋美國失去了敘利亞整個戰局,它代表的戰略意義越來越小。
分析人士將特朗普的美國優先看作是美國實力削減後的自保,撤軍敘利亞、撤軍阿富汗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美國戰略調整,美國不希望外部世界成為美國負擔。
不過,保守主義者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2004年的《誰是美國人》(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中闡述了這樣一種理論:美國有着一種根深蒂固的「敵人」情結。美國不斷地尋找敵人,並在此進程中重新界定自己。
如果這樣的看問題的邏輯成立,那麼當中美矛盾成為世界的主要矛盾,中國就是美國為自己尋找的下一個目標。一邊在進行戰略收縮,一邊在忙着應對中國。這或許就是現在美國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