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凌駕科學 英失遏疫先機 早棄追蹤圍堵封城太遲 死亡超意國全球第二

【熊猫时报讯】英國衛生部周二(5日)公布,全國有2.94萬人死於新型冠狀病毒。這意味英國超越意大利成為全球因新冠病毒死亡人數第二高的國家,僅排在美國之後。英國1月底出現首宗病例以來,約翰遜政府屢被批反應不足,包括過早放棄檢測和追蹤的圍堵策略,封城措施落後於其他歐洲國家等,甚至連約翰遜本人及衛生大臣夏國賢亦曾確診。《衛報》訪問多名政府相關人士,重組當局1月底以來抗疫背後的爭辯及如何錯失時機。

除了衛生部數字,英國國家統計局(ONS)亦會計算在護理院及社區的死亡個案,其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本月2日,英格蘭和威爾斯有2.96萬人死於新型冠狀病毒。加上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的官方數字後,全國死亡人數超過3.2萬人。外相藍韜文(Dominic Raab)周二表示,各國計算死亡人數方法不同,不適宜作國家之間的比較。

專注脫歐 約翰遜屢缺席抗疫會議

世衛1月30日將新型冠狀病毒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英國則於翌日證實首兩宗確診個案,患者均為中國公民。惟約翰遜2月初仍在發表慶祝脫歐的演說,後來有報道揭發他當時缺席多場商討抗疫對策的「內閣辦公室簡報室」(COBRA)會議。英國政府的抗疫決定一直被批缺乏透明度,例如COBRA會議是秘密舉行,而且政府參考「緊急事件科學顧問小組」(SAGE)的科學建議,但一直未有公開小組成員名單,直至有傳媒披露成員身分,包括約翰遜的高級顧問甘明斯(Dominic Cummings)等,惹來政治影響之嫌。

專家小組3月初預警八成人口染疫

該小組之下再有3個專家小組,分別研究病毒本身、利用模型推算傳播,以及從行為科學考慮限制措施。負責模型估算的小組3月2日已警告,當時國內「已極可能出現持續的傳播」,若不採取嚴格措施或會有近八成人口受感染。翌日記者會上,首席醫療主任惠蒂(Chris Whitty)雖有提及有關估算,但約翰遜仍只建議民眾多洗手,又稱自己探訪醫院時有跟每個人握手。有SAGE成員向《衛報》表示,當時的政治信息已跟科學建議出現分歧。

當局在3月12日透露已結束抗疫計劃首階段,由通過檢測和追蹤接觸者以圍堵病毒,改為紓緩策略,要求所有出現症狀者自我隔離一周,但社交距離措施及停課安排等仍在考慮。不少評論認為,當局一開始就不應放棄圍堵策略。首席科學顧問瓦蘭斯(Patrick Vallance)在13日提出「群體免疫論」,即讓全國六成人口感染並痊癒以產生免疫力,長遠保護整個社區,引起極大爭議。當時英國有近800宗病例,許多大型活動仍在進行。與此同時,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相繼封城,德國則採取嚴格社交距離措施並推行大規模檢測及追蹤。政府其後多次強調群體免疫只是科學概念,並非抗疫計劃一部分。SAGE成員梅德利(Graham Medley)認為英國與別不同的抗疫反應,或有部分原因在於其準備工作及模型估算均建基於流感大流行。

財政官員憂經濟影響 遲封城

一份由倫敦帝國學院流行病學權威專家弗格森(Neil Ferguson)帶領的研究,被外界視為扭轉英政府抗疫態度的關鍵。這份3月16日發表的報告推算,若繼續採取紓緩而非圍堵策略,國民保健服務(NHS)將超負荷,或導致25萬人死亡。之後一周,政府內部就應否封城出現激烈辯論,有消息人士稱當時仍有官員討論群體免疫,夏國賢則在緊急會議上引用模型估算數字力爭封城,但有財政官員憂帶來沉重經濟影響。有衛生部官員認為當時大家都明白封城勢在必行,但一直爭辯何時實施,終浪費不少時間。這段期間民眾生活如常,直至20日當局才下令關閉學校、酒吧、食肆和其他社交場所,於23日實施封城。

約翰遜暗示下周一部分措施鬆綁

《每日電訊報》亦引述MI6前高級官員稱,情報機關在疫情初期就質疑中國隱瞞疫情,並警告英政府「不要相信北京的主張」。英國尚未宣布放寬限制措施的日期。首相約翰遜昨表示,將於周日發表聲明,暗示會在下周一放寬部分封鎖措施。

(衛報/法新社/每日郵報)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