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美國接連在新疆、香港、南海、台灣等問題上發難,推出制裁法案或威脅制裁,甚至聲言考慮禁止中共黨員及家屬赴美國旅行。有輿論認為,美國對華發起全面政治攻擊,正在挑起新冷戰。觀察家分析指,中國政府的應對體現了對事態發展有充足準備,在官方強硬反制措辭中,更多透露出中國政府的冷靜和穩健。
美國空前「全方位系統性挑釁」,威力卻並未如美預期產生倍增效果,反而暴露出其對華工具的匱乏,以及效果有限的事實。美國在疫情嚴重和大選壓力下,出遍對華牌,令外界產生頭昏亂出招的觀感,各國更多持觀望態度,包括其盟國也在跟進上有所保留。
以《香港自治法》簽署為例,美國取消香港特殊待遇的靴子終於落地。但美國媒體發現,特朗普宣告簽署該法案的段落蒼白且一帶而過,效果是「雷聲大過雨點」的「做騷」;美國只取消了自身與香港「特別關稅」關係,未改變香港在WTO中的合法權益。對香港長時間形成的自由貿易港和離岸金融中心地位,許多國家都不能完全「切割」,其中美國不是排第一也是第二。有專家認為,該法的效果或更多是對亂港分子的又一輪鼓動。
「新冷戰」華處被動 對美抱期待
值得觀察的是,中國近期回應美攻擊性動作和言論時,在嚴正表達立場同時,也擺出有備而來的姿態,雖屬無奈反制,但工具充足,有底氣有能力奉陪到底。
輿論高度關注中美近期全面交手的態勢,認為中國反制強硬,有不少言論稱新冷戰已經開始。筆者以為,此說法並不準確。中國在所謂新冷戰中始終是被動一方,同時也是積極促合的一方。中國一直在努力調適對美關係,包括日前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發出讓中美關係重回正軌的呼籲,都是在做積極建設性的努力。
內地智庫學者高志凱就用「冬妮婭·哈丁綜合症」來概括美國打壓中國的行為:美國與因擔心輸掉比賽的花樣滑冰運動員冬妮婭一樣,不擇手段地在賽前棒擊對手膝蓋,使其無法參賽,最終自己也遭終身禁賽,美國亟需認清這種行為的愚蠢和危害。
在中國官學界看來,美國在自己臆造的競爭恐慌中愈陷愈深,對中國的負面情緒達到一定的臨界點,最終還要依靠自己回復理性,中國能做的除「做好自己的事」,就是用適度反擊讓美國認清敵對只能兩敗俱傷的現實,盡快走出冷戰思維。因此,中國對美始終抱有期待。
也有專家指出,美國用宣揚中國威脅的方式調動支配其世界影響力,維護霸主地位,正變得愈來愈危險,單靠中國之力不能阻止它,世界需要更多國家站在維護公平正義的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