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东进中国,如果不是狼,外资能给投资者带来什么机会?

 

【熊猫时报讯】在中美脱钩情况下,中国金融开放却有加速迹象。如果不是狼,外资能给投资者带来什么机会?对国内投资者而言,外资进入还是一件好事。全球化正在退潮,但不是所有方面。

就中美而言,贸易甚至科技方面的脱钩与退潮趋势明显,TikTok在美遭遇的一波三折就可见一斑。另一方面,在某些领域,全球化的绑带似乎更加紧密,比如金融。

在中国金融圈,华尔街下注中国的话题引发不少关注。大家注意到,大型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获准在上海设立基金公司,类似的,正在将亚洲总部迁至上海的先锋集团。另外也有传言,摩根大通可能购入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的控制权。

这些信息链接在一起,很容易得出华尔街看好中国的舆论,这也是不少国内媒体的论调。在国人眼中,第一反应是中国经济恢复增长,凸显了中国的吸引力。确实,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2%,对比之下,美国二季度GDP同比-9.1%,欧元区-15.0%。这样一来,很容易得出西方不亮东方亮的结论。但是,这种短期的分析,很容易忽视了上述行为背后更大的信号含义。

如何看待华尔街的逆势东进?

首先,最核心的因素,还是在于中国金融,似乎有了更开放的姿态。

金融开放,对于中国来说,存在周期性。这种周期性,不仅仅和经济因素,更和政治因素有关。用中国核心的话语来说,就是“以我为主”,在需要开放的时候开放,在不需要开放的时候选择其他。在2015年之后,随着国内外环境变化,谨慎开始成为金融政策主旋律,甚至对于过去的政策,有金融开放走在其他领域的评价。也正因此,2015年之后,金融开放开始放缓,无论资本账户开放还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都有所停滞。

随着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大家感觉中美关系不断恶化之时,金融开放却出现转折。看来在这个时刻,金融开放必要性与重要性在提升,也就是当世界都觉得欧美资本可能和中国脱钩的时候,中国打开了新的窗户。无论在2020的两会报告,还是在9月的2020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中国政府各方都在在释放金融开放的信号。

这就带来第二个问题,外资来了,他们带着什么信念来的?

显然,并不是中短期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在中国的长期布局。中国这个开放窗户能开多大,能开多久,甚至是否真的开,都是存在未知数。但是,这种开放姿态与措施,对于外资而言,本身就意味着机会。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无论经济体量还是金融规模,都是难以忽视的力量,这种情况下,只要中国释放开放的信号,资本是不会拒绝的。

在对待新兴市场方面,外资其实比大家想得更有耐心。以外资银行为例,首批外资法人银行是2007年3月开业。但是,这些银行和中国关系,并不是一朝一夕建立,其渊源其实非常长远。

1978年,随着银行重新开放风潮,东亚、汇丰、渣打和新加坡华侨银行就重新开始业务,被称为上海外资银行的“老四家”。1982年,中国开始引进外资金融营业性机构作试点,当年批准中银香港的子公司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使之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外资商业银行。三年后,当时领风气之先的厦门、珠海、汕头和海南4大经济特区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

中国人所谓关系,欧美人所谓网络,本质都需要时间。如果能够在中国落下棋子,对于不少有野心的资本而言,哪怕这枚棋子中短期内没有盈利希望,也值得投入。正是这种信念,使得他们中的先行者,能够在21世纪初期的时候,在国有银行改制时候,抓住机遇。当时在西方,少人看好中国的银行业,美国银行、高盛、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等机构,却毅然投入,事后也收获优裕回报。

最后,具体来看这一次来的是什么机构,可以帮助我们更理性看待这一轮外资的进入。

外资,就算是都是来自华尔街的资本,也有不同的类型。具体而言,无论贝莱德还是先锋,甚至包含此前落地的桥水,都是响当当的品牌,确实是好公司。不过,他们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资产管理公司。

这意味着什么?他们在中国的业务有两方面,要么买入中国资产,这个通过沪港通、QFII之类其实已经可以实现;要么是销售,也就是在国内募集资金,在中国或者海外进行资产管理——换而言之,吸引他们的,未必是中国的资产,还有中国人的钱。

众所周知,大部分金融行业,都是轻资产的行业。也正因此,只是开设一家办公室算不上真正落地,把业务做起来,把真正的资金头寸放在当地,才是真正的深入耕耘姿态。

当然,不可否认,我们确实看到外资也出了真金白银,也增持了中国资产。按照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最数据显示,截至20208月末,该机构为境外机构托管债券面额达24619.55亿元,环比增加1178.31亿元,增幅为5.03%。这意味着,境外机构投资者连续第21个月增持中国债券。连《经济学人》的记者也注意到,过去一年外国基金管理公司购买了近2000亿美元的中国大陆股票和债券。

这种举措,背后大趋势不仅仅在于中国经济复苏,更是因为全球负利率,使得持有中国资产的收益,具有相当吸引力。

发展到今天,外资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晕环效应已经不如十年前。对于外资的恐惧,很多时候并不是现实。例如,即使较早开放的银行业,目前外资银行在市场份额不过2%左右,不足以撼动国有银行格局,因此,觉得外资是狼来了的担心,显然过虑了。

但是,如果不是狼,外资能给投资者带来什么机会?抛来宏大叙事,对于国内投资者而言,外资进入还是一件好事。

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人多了,钱多了,资产价格也就更好一些。其次,外资的投资方式和国内资金有所不同,还是能够带来一些不同风格。国内资本市场散户化很严重,机构也不能避免沾染其影响。这种情况下,外资就代表一种新的投资风格与新的可能性。近年来,资本市场对白马股的热衷,和外资注重的价值投资理念离不开关系。最后,更不用说,外资带来产品和海外市场链接,也可以为国内投资者带来更多选择。

综合而言,无论外资进入类型还是投资风格,如果说带来的变化,最大一点恐怕还是长期主义。

伴随着一些商业领袖的造势,长期主义的话题在中国很火热,好像成为新的神器。其实,这种理念,在海外是一种常识,也渗透进日常商业的点滴运营中。资产的分配以及长期化,是外资机构的一个基本理念,不会因为短期表现而改变合作关系。

比如海外基金伙伴关系往往比较稳定,很可能某个一级市场的十年长期回报不过是个位数甚至亏损,但是作为机构配置的一部分,外资往往还是会持续持有,出现某个短期阶段表现不好,就大幅撤资的。

本质上,长期主义体现是一种自信,不仅是对于投资方的信任,更是对自身的信心。播下种子,只要春暖花开,总会有结果。■

来源:【OR–商业新媒体 】
  相关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