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光复思民族认同及两岸和平

【熊猫时报讯】今年10月25日为台湾光复75周年,蓝营办活动庆祝,绿营却避谈此事,中国国民党前副秘书长张荣恭22日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最近这些年来,某些人却持续加紧抹灭相关历史,避谈“台湾光复节”,认不认同台湾光复这个概念,是认不认同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的区别所在,也是未来两岸走向和平或战争的重要分野。

张荣恭表示,今年是清廷签署割让台湾和澎湖的马关条约125周年,台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乙未战争125周年,中华民族对日抗战胜利75周年,以及台湾光复75周年。历史事实是:清朝政府所代表的中国,因甲午战争失败,使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再因全民族抗战胜利,使台湾回归“中华民国”政府所代表的中国。

张荣恭向中评社指出,历史事实不容抹灭。有人淡化、否定台湾光复的史实和意义,意图把中华史观扭曲为“台独”史观,无异是在挑动两岸政治摊牌,刺激双方军事对决,不仅愧对因抵抗日军侵华而伤亡的3500万中华儿女(其中,“国军”牺牲130多万人,共军未计在内),也在制造两岸冲突和台海危机,把台湾民众推向深渊。

他引述连震东曾说的话,台湾受降过两次,这在整个华夏大地上绝无仅有,历史意义非凡。一次是1662年郑成功接受荷兰人投降而收复台湾,一次是1945年陈仪代表“中华民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台湾终获光复。连震东和谢东闵还分别担任台北州、高雄州的接收委员会主委。当时,台湾是整个中国15个地方受降区之一,更是其中唯一举行受降典礼的地方,所以尤其值得台人纪念。此后4年,两岸在同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下,直到国共内战造成1949年两岸分治迄今。

张荣恭向中评社强调,没有全民族的浴血抗战,就没有台湾光复,也就没有今日台湾。“吃菓子、拜树头”,是本土谚语,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台湾同胞,必然懂得这个道理。而台湾先民在日本占领的50年期间里,也是奋力反抗,就在割让消息传出时,群情悲愤不已,上书巡抚唐景崧称“万民誓不从倭”。于是有乙未战争,其后持续历经对日武装斗争、政治及文化抗争,诚如台湾革命同盟会于马关条约50周年、光复之前半年发表宣言指出,“台、澎同胞为保有民族正气,七年抗战,十次暴动,不达目的,绝不停止!”可悲可叹的是,近年政治势力竟然扩大美化日本在台殖民统治,因此,有识之士应该“光复”“光复节”。

他表示,根据同盟国1943年12月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7月的波茨坦公告,台湾必须回归“中华民国”。1945年8月,国民政府制订“台湾收复计划纲领”及“台湾省收复计划大纲”。9月9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受降典礼,日本正式向中国投降。10月5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前进指挥人员抵达台北。10月10日,台北举行了首次“中华民国国庆”典礼,这是民国34年。10月25日,日本在台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于今之台北中山堂向陈仪递交降书,会场高衔“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字样。

张荣恭举例生动地说明了当时台湾社会的民族情怀。

他说,日本投降后,位于台北太平町(现南京西路)的天马茶房,贴出“天下本为中国土,马上恢复台湾人”对联。民间则唱“台湾今日庆升平,倾见青天白日清,六百万民同快乐,壶浆箪食表欢迎”。天马茶房在日据时期,是知识份子聚集打探大陆“祖国”情况的地方,创设人詹天马是台湾第一位电影“辩士”,后来他在台北圆环附近投资的电影院,还是名为“大中华”。1947年不幸的228事件,竟也发生在天马茶房门前。

张荣恭表示,又如负责接收台北州的连震东,就是受他的尊翁连横鼓励“欲求台湾光复,须先建设祖国”,故于1931年从台湾前往南京,并携连横给友人的手札写道“以轩黄之华冑,而为异族之贱奴,泣血椎心,其何能惄!”流露了鲜明深厚的民族气节。连震东随即申请恢复“中华民国国籍”,并在大陆工作了14年,于抗战胜利后回台,他描述说“我一回到故乡,就见到各处都是欢天喜地,锣鼓喧天,张灯结彩放鞭炮,真是不得了的欢迎!”

张荣恭认为,台湾光复这个概念,体现的是两岸人民本即一家,同为炎黄子孙,同属中华民族。至于西班牙占领,接着荷据,到郑成功收复,再为清廷统一,又日据,再光复,台湾的命运都反映了两岸关系数度分分合合的变化。当前,如何处理好两岸关系,更攸关台湾民众的安全与福祉。而台湾光复这个概念所蕴含的民族认同,对于促进两岸人民和谐相处、达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正面价值,很有必要加以发扬。

张荣恭说,历任大陆领导人倡议的“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是基于两岸都怀抱民族认同的立场。两蒋乃至李登辉在位时,也都以中国人自居,使得两岸在或和或战之间,拥有争取和平的机会与维持现状的空间及时间。但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意识,也是积极有益的双重身分属性,却因政治势力推行“去中国化”而遭到削弱,以致在两岸关系上,形成台湾人和中国人的对立,完全不利于和平,加上两岸原有的政治谅解丧失及外力介入,造成战争的机率持续上升。

 

来源:中评社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