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2020年下半年,全球唯一线下举办的大型国际展会——第三届进博会如期召开。在本届进博会的参展商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为了迎接这次展会,他们有的排除万难赴上海参展、有的克服时差线上筹备、有的学习尝试电商直播、有的开发特供中国市场的定制产品……他们就是深耕国际贸易的海外侨商。
线上线下联动,克服“参会难”
在去年参加完第二届进博会之后,“法密怡”品牌总裁法国侨商王云儒,就开始筹备参加第三届了。
然而就在他加大投入、准备参展之时,新冠疫情一波又一波地席卷欧洲大陆。无奈,王云儒只能选择留在巴黎,线上遥控上海团队参展。
为了配合上海的展会进程,王云儒每天要在凌晨1点起床与国内团队实时交流。“展区的工作人员都是一些年轻女生,不仅要在现场给客人专业讲解,还要搬货布置展台,非常辛苦。”王云儒表示,幸运的是本届进博会仍然延续了以往了强劲发展势头,他的展台更是天天爆满。王云儒在会期就预订了明年第四届进博会的展位,而且决定再次扩大规模。
王云儒的国内团队在展台前。(图片来源:法密怡供图)
与王云儒选择留守巴黎线上沟通不同的是,连续参加三届进博会的肯尼亚侨商李昌洪,今年依旧选择踏上了“不一样的回家路”。
“我是坐南航恢复运行后第一趟航班回来的,10月14日到达国内进行隔离,相比以往提前了半个月以上。”李昌洪告诉上海东方网,今年肯尼亚参展的企业的确比去年少。“现在肯尼亚疫情仍非常严重,航班全部管控,导致他们出行也成问题。”李昌洪无奈地表示。
虽然有疫情的影响,但是李昌洪的准备工作却一点没含糊,他特意拍摄了企业和产品的宣传片,还邀请了知名茶艺师进行现场表演。“特殊背景下召开的进博会,我们海外华人华侨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责无旁贷。”
华商服务平台,助资源对接
与往年不同,李昌洪抵达上海后并没有直奔会场,而是代表肯尼亚上海商会入驻了7月份刚启动的“虹桥海外华商会进博及贸易促进中心”。
目前,虹桥海外华商会进博及贸易促进中心已集聚了英国上海商会、北欧商贸投资促进会、新西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智利华商联合总会和肯尼亚上海商会。
对于这个虹桥商务区为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而设立的海外华商贸易平台,李昌洪赞不绝口,“这个平台可以将信息资源对接起来,促进海外人才引进和商品的双向流动,比如我要将肯尼亚的产品销到北欧去,我可以很快在这里找到相应对接的人。”
李昌洪提到的“虹桥海外华商会进博及贸易促进中心”,今年帮助了不少参展不便的海外侨商和企业。该中心副秘书长及行政负责人高小美表示,“很多展商无法亲自到场,我们从7月底就开始帮助他们运作,包括展位设计、制作、搭建、运营等等所有的细节工作。”
疫情下的侨商困境也被侨务机构看在眼里。11月9日,进博会“6天+365天”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推出“侨联专区”,为海外侨胞和企业提供商品展示和经贸对接服务。当天,15家海外侨社选送的217件(套)商品参加了展示。
把握中国机遇,探索转型升级
无论通过线上和线下哪种方式参与进博会,多年来与中国市场共成长海外侨商们也在思考如何把握机遇,恢复元气。
“今年参加进博会法国馆的,很多都是法国品牌的华人代理商。”《欧洲时报》的老朋友吴忠,今年只身一人参加了进博会。在谈及法国华商投资中国新机遇时,吴忠表示,过去,法国华侨华人大多从事贸易、餐饮、制造业等传统行业,现在发展进入瓶颈期,到了必须转型的阶段。
华商如何才能成功转型?“一定要做好融合工作。”吴忠建议,法国华商要结合自身“既熟悉法国市场、又了解中国企业文化”这一优势,跳出传统舒适圈,改变理念,可借助“华二代”帮助,他们有语言文化优势,把法国高新科技、经营管理、教育、养老等领域的好项目嫁接到中国,且要寻找适应中国市场的发展模式,同时还可以把更多法国优质农产品引进中国市场。
吴忠在进博会上出席“上海丝路方舟健康论坛”。(图片来源:欧洲时报)
李昌洪则把进博会视作一场华商大“课堂”。李昌洪在接受北京人民网采访时指出,“对华商而言,进博会是我们近距离学习行业领先企业的绝佳机会,我们可以在进博会上方便快捷地了解行业内的世界领先科技,同时与自己的产品进行比较,找准不足,精准改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牢基础。”
进博会事宜还没忙完,已经开始筹备侨博会(世界华侨进口商品博览会)的青田侨乡进口商品城商会会长周勇则指出,“华商是外企进入中国的天然合伙人,他们熟悉双方的语言、法律、文化和消费习惯,能很好地帮助外企进入中国并打开市场。在越来越多的外企看重中国市场的宏观背景下,海外华商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成为外企在中国拓展业务的合作伙伴,同时增强自身实力,谋求转型升级。”
来源:欧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