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臨別送大禮 拜登新政府雄心頓起

川普總統下台前夕,發生三起他四年任期內最重大事件。一,1月5日民主黨全取喬治亞州兩席聯邦參議員。二,1月6日國會暴亂,國會山莊被數千川粉包圍,國會大廈被數百暴民攻占,導致確認拜登勝選程序中斷數小時。三,暴亂導致眾院1月13日以煽動暴亂罪通過彈劾川普案。

這三件事影響重大,喬州選舉尤其重要。因為民主黨兩席全贏,共和黨全輸,使民主黨成參院多數,決定美國未來兩年政治大勢。國會暴亂主要影響,使川普牽制共和黨力量大幅削弱;共和黨因此出現分裂,分裂成挺川、反川兩股勢力。眾院通過彈劾案,參院如將川普定罪,將剝奪川普2024年參選總統資格。如果這三件事沒發生,美國未來兩年政治必有截然不同的發展。

這三件事對拜登新政府的最大影響,有如川普臨別下台之際,給拜登「送大禮」,為新政府添磚加瓦提供助力。如果參院仍由共和黨控制,拜登上台後施政會遇巨大阻力,現在卻因民主黨在參院以50+1的多數(兩黨票數相同時,兼任參院議長的副總統賀錦麗可投下關鍵一票),拜登推動新政將減少阻力。

從拜登日前提出1.9兆元新紓困計畫,反映拜登雄心頓起。他要做大做強,用接近2兆元振興經濟,為新政府奠下基礎,改變了三件大事之前傾向謹小慎微的策略。

拜登20日就職,承諾最優先工作是解決疫情、恢復經濟和推行新政。他將如何施政,採取什麼策略和路線?他上台後必然面對共和黨挑戰,共和黨在參院仍掌握50票,重大法案需要60票才能通過,拜登和民主黨不能為所欲為。

而民主黨內有進步派(桑德斯路線)與溫和派(歐巴馬路線)之爭,拜登必須團結黨內、避免內爭。在錯綜複雜的形勢下,唯一能走的是溫和施政路線,「溫和新政」才能獲國會支持,使政綱和理想實現。

一,民主黨在參院50+1票雖有控制權,但兩黨勢力的政治現實使拜登很難100%通過想推動的法案。譬如讓1100萬非法移民合法化懸宕已久,即使相當合情合理,並非靠總統行政命令就能解決,相關法案必然遭遇共和黨反對;民主黨至少須爭取10名共和黨人支持,才能湊夠60票,在各種法案擊敗共和黨發動冗長議事辯論(filibuster)杯葛。

民主黨如何爭取10名共和黨人支持?除了拜登過去在參院的共和黨朋友,最有效策略還是政策法案必須溫和、走中間路線。例如健保改革絕不能提自由派倡議的「全民健保」(Medicare For All),清潔能源和氣候變遷議題不能完全偏向「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

拜登在參院除了須爭取溫和派共和黨人支持;在黨內還須讓民主黨溫和派、激進派和保守派都能接受新政。民主黨參院50席至少有三名「保守派民主黨人」。

二,民主黨爭取共和黨支持,有效策略之一包括將來法案中給爭取對象的選區撥款,這種「肉桶立法」廣受詬病,卻是民主政治常態,是策反溫和派共和黨人可用手段。

三,參院多數法案需60票才能通過,但有個「和解程序」(reconciliation process),採取這個程序的法案,只需簡單多數票就可通過;但這個程序每年只限用一次;換言之,民主黨在參院可能將「和解程序」留給最重要的拜登新政,例如總支出達2兆元的基建計畫或健保改革計畫,這些計畫最可能遭共和黨阻擋。

拜登準備20日就職後立即提出1.9兆元紓困計畫,不太可能運用「和解程序」,因此需獲60票才能通過。開支如此龐大的紓困案,最終獲通過的金額可能大幅減少,譬如從1.9兆元減至1兆元。例如紓困案每人再發1400元紓困支票有望過關;但15元最低時薪幾已肯定必遭共和黨反對;撥給州和地方政府3500億紓困款,也可能遇共和黨反對;每周失業救濟金從300元提高至400元,多半會被共和黨反對,最後可能每周發300元從3月後限期,再延長三個月。

大詩人葉慈說,中心難維繫,萬物分崩離析(Things fall apart; the center cannot hold.)。拜登參選的主打策略就是溫和中間路線,11月3日勝選後,他也高呼全國團結,目的就是要秉持中道而行,希望中道可維繫各方立場,團結國家。歷史學家史萊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也說,美國的歷史發展一直在左右之間擺盪,但中間才是核心。中道不容易推行,卻是拜登新政唯一可行的道路。

(世界日报社论)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