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軍聲東擊西 俄軍遭遇重挫 但烏軍尚未扭轉戰局

【军事】烏軍在哈爾科夫(Kharkiv)的勝利對俄羅斯來說顯然是一場恥辱的失敗,四個月的軍事成果,在烏軍進攻下,三天不到就丟得一乾二淨。為免遭對手圍殲,駐守在伊久姆(Izyum)等處的1.6萬名俄軍,在烏軍三面包抄下,從僅有的一個缺口方向向東部倉皇出逃,一路丟盔棄甲,連武器輜重都來不及帶走或炸毀。

更大的羞辱還不是在這些戰鬥力層面,而是在戰爭指揮與軍事部署層面。

為發起這場軍事行動,烏軍採取了聲東擊西的調虎離山戰術。發起戰鬥前,烏軍先是在南部靠近克里米亞的赫爾松(Kherson)集結兵力,營造向赫爾松進攻的假象。

因為赫爾松是俄軍後勤基地,不容有失,因此俄軍趕緊從北邊的哈爾科夫等地調兵。而就在俄軍被調走的同時,烏軍卻兵分兩路秘密向哈爾科夫運動,將對手打了個措手不及。

這反映出,第一,俄軍在情報收集及戰術指揮上存在嚴重漏洞。對方如此重大的局部軍事行動,俄軍居然兩眼一麻黑,情報部門不能蒐集到對手軍事調動的準確情報,參謀部也未能對對方的作戰意圖進行準確分析,這種情況和戰爭初期俄軍南北兩路進攻時掉過的「坑」幾乎一模一樣。

第二,俄軍前線軍事力量捉襟見肘,現在已經無法兼顧多處戰場。除了上述情報收集與戰術指揮的失誤,在烏克蘭這次聲東擊西的用兵過程中,俄軍其實面臨一個非常大的兩難困境,即:如果他們不從北部哈爾科夫調兵救援南部的赫爾松,那麼烏軍就可能把對赫爾松的佯攻轉為主攻,趁機拿下赫爾松;如果他們從哈爾科夫調兵協助防衛赫爾松,則哈爾科夫又面臨兵力空虛的窘境,可能會丟掉赫爾松。

9月10日的哈爾科夫戰況。烏軍在短短幾日奪回的土地面積比俄軍4月以來整體還要大,並推進到俄方Kupiansk-Izyum一線的陸上補給鏈,將影響俄軍針對頓涅茨克州的攻擊。(ISW)

最後的結果是,俄軍守住了赫爾松,而且在此地對佯攻烏軍造成了較大殺傷,但是卻不得不放棄北部重鎮赫爾松。

——不久前(8月15日)普京曾簽署命令,要求增加軍隊人數,招募13.7萬新兵,從俄軍此次在前線無法兼顧多處戰場看,前線兵力不足已成為俄軍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除了上述失敗,俄軍在戰場上的其它一些表現,和人們原來想象中的「世界第二軍事強國」也有不小距離。

一個最能說明問題的案例是海馬斯(HIMERS)火箭炮系統,海馬斯雖然厲害,但是在美軍軍火庫裏,它根本就不算多先進,即便是和中國的火箭彈相比也算不得先進。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對中美來說並不太先進的武器,俄羅斯卻一籌莫展,眼睜睜看着它給自己造成極大殺傷,甚至不斷改變局部戰場對比,卻沒有辦法找到並了結掉對方。

設想一下,如果美軍進一步使壞,向烏軍供應射程超過300公里的海馬斯,或者其它更先進的進攻性武器系統如F16、F15戰鬥機,或者更具大規模殺傷力的B1-B、B52、B2戰略轟炸機等等,俄軍在前線會面臨什麼壓力?

俄羅斯幸虧還有核武撐着,使美國不敢援助大規模殺傷武器,如果沒有核武家底,俄軍現在會怎樣,還真難說。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回過頭再想想當年的朝鮮戰場。

當年朝鮮戰爭,中國是沒有核武器的,不僅沒有核武,其它武器裝備也極度落後,志願軍除了小米加步槍,威力較大的武器主要都來自蘇聯援助,而另一邊的美軍,卻動用了除了原子彈以外的所有最先進武器。

結果在朝鮮戰場,裝備落後的志願軍五戰五捷,硬是憑着頑強的戰鬥意志和高超的戰略戰術,把美軍逼回三八線,而且一度佔領漢城,打出了志願軍的威風。相比於志願軍當年的戰鬥意志和指揮水平,俄軍現在的軍事指揮與戰術水平,真令人不敢恭維。

不過,另一方面,雖然俄羅斯這次慘遭失敗,還不能說烏軍就一定能取得最終勝利,甚至還不能說戰場形勢已經被徹底扭轉。俄烏戰爭已經被搞成了持久戰,消耗戰,一場得失,其實並不重要。

畢竟俄烏兩國的整體實力相差太遠了,俄羅斯對戰爭的耐受性,是烏克蘭及其背後的歐美難以相比的。尤其隨着戰爭拉長,冬季來臨,歐洲在能源危機、難民危機、通貨膨脹等多重壓力衝擊下,會不會對戰爭出現分歧還很難說。

而且,相對於俄軍已經佔領了烏克蘭的20%的領土,兩三千平方公里的失地,對俄羅斯來說並沒佔多大比例,它對烏克蘭帶來的意義主要在士氣層面。

而俄羅斯想要扭轉被動局面,要解決的恐怕就不止是士氣問題了,還有作戰思想、戰略戰術、科技戰水平、武器系統更新、情報蒐集等各個層面的東西。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