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對二戰缺認知 電影書刊描繪日成受害者

【今日点击】】隨着二戰倖存者因年長而逐漸不在人世,外界關注戰爭的教訓如何傳承。今年6月一項民調顯示,不足三成日本青少年曾聽祖輩述說二戰親身經歷;逾七成受訪者近乎從不跟他人討論二戰;大部分人最有印象的有關二戰電影和書刊都聚焦把日本描繪成受害者。有日本老兵眼見年輕一代對二戰缺乏認知,因而積極傳承歷史,告誡後輩「永不要為天皇而死」。

不足三成青少年曾聽祖輩述說二戰

專注社會創新的非牟利組織「日本財團」6月中就「太平洋戰爭」(日本戰時稱「大東亞戰爭」)訪問全國1000名17歲至19歲的青少年,95%受訪者稱曾學習關於該場戰爭的內容;約三成人稱曾直接聽過親歷戰爭者述說歷史,大部分來自學校邀請的嘉賓、或戰爭資料及紀念館的人,從祖父母或曾祖父母口中認識「太平洋戰爭」者不足30%。

老兵告誡「永不為天皇而死」

對以二戰為題材的書籍和電影等印象最深刻作品為描述戰爭孤兒兩兄妹經歷小說《螢火蟲之墓》,有逾40%受訪年輕人提及。《螢火蟲之墓》是作家野坂昭如1967年出版半自傳小說,1988年被動畫公司吉卜力改編成電影動畫(港譯《再見螢火蟲》),最近於串流平台Netflix上架。

《紐約時報》上月訪問了6名日本老兵,其中105歲的佐藤哲夫因家中有11個兄弟姐妹,從小經常吃不飽飯,1940年參軍並被派往進攻英屬印度境內的因帕爾。佐藤憶述,日軍將領未有給前線士兵配備足夠的武器和補給,並下令不准撤退。他上司違令而得以活下來,但在撤回緬甸途中仍有許多同袍餓死和病死。佐藤形容「(日軍高層)像對待廢紙般浪費我們生命」,告誡後人「絕不要為天皇或國家而死」。

鈴木忠信(譯音)因渴望報效國家,14歲加入日本海軍,但因軍官經常毆打新兵而感後悔。鈴木於戰爭結束時被俘,6個月後回家。現年96歲的鈴木退休後開始到東京家附近的小學演講,告誡孩子戰爭中沒有浪漫可言,「我告訴年輕一代,『很久以前,我們做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不要去打仗,和父母家人待在家裏。」

經歷過戰爭的長者向青少年傳承二戰記憶和教訓亦有賴兩者之間世代的協力。長野縣御代田初中多名年輕教師早前聯同醫護人員尋訪移居當地的13名原爆倖存者,製成小冊子教材派發給全縣初中和高中生。

(nippon.com/紐約時報/富士電視台)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