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局】「一言興邦,一言喪邦」,這句古老的東方智慧,是政治人物手握國家命運者的基本準則。但在日本剛剛上任首相的高市早苗身上,人們看到的卻是對這一準則的輕視與浮誇。
在此之前,無論日本與美國的安全合作如何深化,日本歷任首相都清楚台灣問題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紅線,始終避免在公開場合觸碰這一敏感議題。畢竟,對於地緣位置特殊、與中國地理位置相鄰的日本而言,維護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既是對地區和平的責任,也是對本國利益的保護。
但高市早苗的言行,已然打破了這敏感脆弱的平衡。徹底搞砸了日本長期奉行的精密騎牆術——或許她還沉浸在僥倖成為日本第一位女首相的歡喜雀躍中。
在外交上,她兩次嚴重挑釁中國
中國顯然不再願意相信這位新首相。就在APEC會議期間,高市早苗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剛剛會面,並承諾遵守兩國外交準則後,隨後就在其社交媒體賬號上連續發布兩條在此次會議期間與台灣代表林信義會面消息,並高調配發有關照片,並稱對方為台灣「總統府資政」。
11月7日,她在國會公開發表了「台灣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機」的激進言論,將台海問題與日本安保強行捆綁,甚至直接暗含日本自衛隊介入的危險信號。
短時間內,高市早苗接連兩次以近乎赤裸的挑釁方式決定了中國不再顧及所謂的「體面」與剋制。
高市早苗理應清楚其涉及台海的言論會引發中方外交抗議,但她未必預判到這些言行早已突破了底線,並帶來如此嚴重的風險。對以她為首的日本政府而言,高市在台海問題上的表態,一方面是為了迎合國內右翼的強硬訴求,鞏固自身在該群體中的政治聲望;二是向美國渲染日本正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施壓美方放寬對日本的武器管控限制,為其提供更多先進軍事裝備。
高市的涉台謬論絕非孤立的政治妄言,背後是日本右翼勢力突破和平憲法束縛、謀求「軍事大國」地位的偏執和狂妄。
在戰略上,她撕碎了日本長期謀劃
美國清楚日本的每一次卑躬屈膝,每一次渲染「生存危機」,本質上都是在將美國更深地裹挾進與中國的直接對抗中。過去十多年來,日本始終在推行一項不便明言的核心戰略:利用中美戰略競爭的加劇,來實現其「國家正常化」的終極目標。
這是一種精密的戰略騎牆——既要藉助美國之力掙脱美國的控制,又要利用美國持續消耗中國;既要背靠美國的安全庇護,又想坐收中國的經濟紅利。
簡言之,日本的戰略邏輯是——用美國的矛,防中國的勢;用中國的錢,養自己的力。它在中美之間走鋼絲,既不敢真正選邊,也不願甘居人後,而是試圖在兩大國的激烈博弈中,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戰略收益——這正是其「既要、又要、還要」的深層心算所在。
日本小心翼翼地玩着一場「兩面下注」的危險遊戲。但面對養鷹人,怎麼可能被日本啄了眼。無論美國民主黨還是共和黨,既不願被日本的激進政策裹挾,捲入與中國的直接衝突,也不願看到日本軍事擴張失控、脱離自身掌控。
此前日本2024版《防衛白皮書》計劃寫入「協防台灣」條款,最終在美國壓力下被迫刪除,印證了美國對盟友的核心定位——需要的是「拴着鏈子的獵犬」,而非失控的「野狼」,戰略利益的算計始終凌駕於所謂「同盟情誼」之上。
中國也當然明白日本這種兩面下注,又兩面利用的心態。現在她莽撞且粗暴的打破中日關係的平衡,最直接的後果是稍不小心會淪為中美大國競爭的棄子。中國藉助高市早苗的「愚蠢」行為,不斷推高抗議的力度,絲毫沒有平息事態的意願,就是在逼迫着她所代表的右翼不斷出拳、持續犯錯,並在統一台灣的過程中,系統性地將日本邊緣化,並迫使其付出遠超預期的戰略代價。
中國一方面通過外交、軍事、輿論多維施壓,斥責日本介入台海的非法性與危險性,以及對二戰秩序的原則性破壞;另一方面加速推進區域經濟整合(如RCEP深化、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重啟可能性),讓日本在安全上靠美、經濟上靠中的「兩面依賴」結構日益失衡。一旦台海局勢進入不可逆階段,日本若執意充當西方遏華的「東方烏克蘭」,不僅無法實現所謂「正常化」,反而可能被中美同時視為不穩定因素而遭戰略孤立,甚至被「分割對待」的境地。
換言之,高市早苗非但未能成為「大日本復興」的推手,反而可能成為其戰略冒進的犧牲品。她的莽撞,正在把日本推向一個既得不到美國全力背書、又徹底喪失中國戰略耐心的危險境地。而中國,恰恰利用這一窗口,將日本從未來東亞秩序的核心參與者,逐步降格為可被繞過、甚至可被懲戒的次要角色。
高市早苗的激進言行——無論是鼓吹「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還是試圖將自衛隊角色從「專守防衛」轉向「先發制人」,都嚴重誤判了當前東亞地緣政治的底層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