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衝突开打 55年前那场中印边境战争

  

四年前,大陸邊防部隊拉布條,呼籲印度軍方撤回其邊境內。(圖/美聯社)

     【熊猫时报讯】在早期尚未有明确的边界观念以前,由于中国与印度之间,横著总长近2,000公里、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再加上海拔六、七千公尺以上的喜马拉雅山脉,让两国居民多半靠著习惯来界定界线。一直到英国控制印度后,逐渐将控制力往北扩张,1846年东印度公司赢得第一次英国锡克战争,建立了查漠-克什米尔土邦,佔领了这次的争议区域之一:拉达克地区(Ladakh),隔年印度测量局单方面将该地划归英属印度,而未知会清廷。

  中共建政后,印度政府对于其派军控制西藏一事表达不满,并趁著韩战爆发,大陆无法南顾之际,北上实质佔领达旺地区。印度对于与中国的边界划分,坚持採用对自己有利的麦克马洪线(McMahon
Line),并在1953年以此为根据,持续北上佔领约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时为大陆国务总理的周恩来,曾多次在国际场合与印度总理尼赫鲁(Pandit
Jawaharlal Nehru)商议,却始终不得要领,

  1962年尼赫鲁宣布前进政策,勒令印军越过「麦克马洪线」,在越界地区设立数百个军事哨所,引发大陆官方强力谴责,后在毛泽东批示下,解放军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部队,分别从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进行反击,投入约3万多名部队,对上印度王牌军-
陆军第四师,第一阶段向藏南和达旺推进,打败驻守的印度陆军第7旅,印军阵亡832人、被俘1,065人。一个月之后,印军向中印边境东侧的瓦弄发动进攻,却反遭解放军包夹围攻,最终在邦迪拉、中国-不丹国界线和西段边界,遭遇大幅度的挫败。多支部队遭击败和俘虏,第62旅旅长豪尔·辛格淮将更被击毙,伤亡与被俘的印度士官兵多达8千馀人。

  外界普遍认为,当年毛泽东会选择停战后撤,恐怕有三点主要原因:国内面临大飢荒、高原地形不利于补给和国际孤立。当时的中国处于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国内粮食和经济难以支持长期战争,更别说中印边界多为高山高原地形,以当时的交通动线,解放军很难维持驻军和佔领,更别说因韩战与美国交恶、又因立场和苏联(USSR)分裂,当时的中国大陆在国际上处于被孤立的位置,都让毛泽东在取得初期胜利后,选择撤回并停战。

  但如今,无论是军事力量、交通运输或国际地位皆已非吴下阿蒙的大陆,面对印度再次的边界对峙衝突,在外交与零星衝突阶段后,是否会真的如55年前一样,选择以快打取胜的方式,给印度政府一个「教训」,也让国内舆论有一个平衡点,或是会选择以长时间谈判的方式,跟印度继续耗下去,将是除北韩之外,国际社会另一个担忧和关注的焦点。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