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选举,不仅本国人民关注,其他欧洲国家也都关注投票结果。(法新社)
【熊猫眼】外界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欧洲一体化倒退,但这几次选举像是荷兰,法国和德国这三个国家的大选,虽然最后是亲欧派的胜出。但是也看到右翼势力整个趁势崛起,像荷兰的自由党贏得20席的眾议员,然后法国的国民阵线勒庞,闯入第二轮的投票。另外就是才刚举行完的德国国会大选,默克尔最后所领的政党是贏的。但是默克尔的得票率也下跌了9%,默克尔这次的得票率只有33%。德国另类选择党成为国会的第三大党,拿到12.6%的选票。
当时外界分析,其实德国从纳粹之后对右翼其实非常的敏感,但强调说移民政策会妨碍到德国文化的另类选择。竟然可以成为德国的第三大党,也让很多人提高警觉,我们来看的是马克龙重启欧洲计划,要设欧元区財长的职位,欧元区的议会,还有欧洲反恐检查机构改革难民庇护的程序,眼看右翼势力趁势崛起,会不会影响到欧盟改革之路呢?还有马克龙从上任后,表现得非常积极,想处於一个领导地位使得过去有欧洲女王之称的默克尔,可以信服马克龙吗?事实上,整个欧盟的发展看起来变量非常多,也是相当的复杂。
英国宣布脱欧之后,事实上对欧盟是產生很大的衝击,英国其实不是欧盟的主导国家,可是毕竟是整个欧盟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经济体,所以当英国要离开欧盟,其实对欧盟的整合发展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衝击。其实,更为悲观的是,当英国进行脱欧之后,可能会导致整个欧盟的一个多米诺效应,有更多的经济体,或国家离开了欧盟。还有,整个欧盟的走向,全球化跟统合之路,会不会遭遇更多的挑战。
英国脱欧以及美国特朗普的反全球化,对荷兰,法国跟德国的选举,会不会这些国家的总统当选之后,就对欧盟形成了一个示范跟多米诺的效应。但有惊无险的,这几个国家右派虽然开始声势颇高,可是到最后的选举结果,並没有真正的改变当地执政的权力,儘管如此右派势力的成长,却是不可抹煞的事实。
在荷兰,右派的席次有成长,在法国虽然是马克龙最后的一个当选,但是马克龙之所以会当选,是因为法国有两轮制的投票,如果今天法国採取的是像德国这样的一个联邦议会制的话。事实上,勒庞领导的政党必然会在法国的国会里面,取得了一定的席次,甚至连像德国这整个欧盟的中心国家。
默克尔虽然如各方的期望,选前的民调就已经表达出来会连任,但是默克尔所领导的政党以及整个执政联盟,包括这个社民党也受到牵连,所以得票率下降。相反的来讲,右派的另类选择党的得票数却是成长的,其实整个欧盟在选前可以说大家持续的希望,能够走向一个更佳的整合,以强化欧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