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内地作家嘆90年代国企改革潮

  

      【熊猫时报讯】据报道,内地「70后」作家路内近日在两岸同步出版了小说「慈悲」,书中主人公是化工厂的工人,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描写小人物在时代变迁中的际遇。路内曾亲身经歷上世纪90年代的百万民众失业的国企改革大潮,「国企私有化过程中,不少资产则顺势流进了少数人的口袋」,「但那时是不能写的」。

  路内年轻时在国企和台资企业都待过,尽管只有约四年的工厂生涯,但他称自己正好赶上了国企那种「盲目欢乐」气氛的尾声,这些经歷成为他的写作养分。路内受访时说,「工人」和「作家」的身分其实并不不冲突,那时候的大学入学考试录取率只有约2%,大量喜欢文艺的人只能去做工人。「文学最不花钱,画画还要买颜料,文学有支笔就可以」。

  资产流进少数人口袋

  内地上世纪90年代掀起国企改革大潮,数百万民众下岗,成为包含路内在内的当代中国人重要的生命记忆。路内说,下岗潮来临时,有退休工人退休金停发、去看病医药费无法报销,还有工厂公司的老闆跑了、甚至被杀,而像东北这样的国企集中地,可能是一整个城的居民都突然没了工作。国企私有化过程中,不少资产则顺势流进了少数人口袋。

  这些精彩的情节,应该很适合写作。「但那时是不能写的」,路内说,反而是现在有些年轻作家会写自己小时候,父母失业、家里窘迫的情况。去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八月」就是个例子,用孩童眼光看下岗潮,导演张大磊得奖时仅34岁。路内没有下岗,1996年辞职,在台资企业待半年,领教当时台式管理「把工人当奴隶」的严厉甚至刻薄。

  在路内眼中,台湾同年代作家成长在富足的年代,文学的素养、理论都好,在华语世界自成一个流派,「但就是缺少一些冒险的东西」,而大陆作家更多对现实的关照。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