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近日,美国最大的一家消费银行负责人在上海街头漫步,欣赏建筑风景,他发现周围有一群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沉迷于自己的手机,几乎没有给银行家让路。这些年轻人在发资讯、购物和相互转帐。他们都在用支付宝和微信,完全不使用现金。
对这个美国人来说,这简直是可怕的噩梦:银行不能从中分一杯羹。
消费支付的未来可能不是成形于纽约或伦敦,而是诞生于中国。在中国,现金主要是通过两个囊括社交媒体、商业和银行业务的数字生态系统进行流动,所有这些业务都由全世界最具价值的两家公司营运。这与美国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有很多公司依靠收取处理支付业务的费用获利。去过中国旅行的西方银行家和信用卡高层回国的时候都怀有同样的忧虑:没有他们插手的话,支付可能既便宜又便捷。
「由谁主导这些服务」
2004年,阿里巴巴集团成立了支付宝,以便让数百万缺少信用卡的潜在客户在该公司规模庞大的电商平台上购物。同样,腾讯控股也在2005年推出了支付功能,以延长使用者在微信系统中停留的时间。
支付宝和微信的人气随之飙升,分别拥有5.2亿和10亿的月活跃使用者。根据支付谘询公司艾特集团(Aite
Group)的资料显示,2016年消费者使用支付宝和微信完成的交易额超过2.9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消费品销售总额的一半左右。
相比之下,美国消费者依然依赖银行进行大部分非现金支付,无论是使用支票、信用卡还是越来越多与其银行帐户连结的其他支付系统。与此相关的是PayPal公司、苹果公司和Alphabet旗下Google经营的名目繁多的电子钱包和支付系统。
从商家的角度来看,美国有太多的支付系统从中抽取了大量的费用。
目前,美国还没有一家公司拥有支付宝和微信在中国的影响力。相反,每家企业都设法複製他们的成功模式。
「这将是旷日持久的竞争,比如由谁主导所有这些服务,但现在还不清楚,」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执行长戴蒙(Jamie
Dimon)在2018年2月向该公司投资者表示,「每个人都想佔据那个位置,那就是你要努力的方向。」
瓜分900亿
对于美国金融业来说,一个噩梦般的场景是,一家科技公司——无论它是来自中国,还是诸如亚马逊或Facebook这类本土巨头——能在美国複製支付宝和微信的成功。其利害关系再怎麽描述也不过分,因为它有可能蚕食各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年收入。在下文中,笔者将以中国应用程式的爆炸式增长作为一个粗略指南,从理论上呈现这一幕的具体情形。
「尼尔森报告」(Nilson
Report)指出,科技公司将会瓜分美国商家为接受信用卡和移动支付而支付给诸如Visa和万事达这类信用卡网路,以及支付处理机构和银行的费用——每年约为900亿美元。
在中国,分析师预计到2020年,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将获得这类费用的40%左右。如果这些支付应用抢佔美国市场份额的速度和抢佔中国市场的速度大致相同,那它们将从这项被许多银行视为最赚钱的业务中蚕食掉430亿美元的收入。
但这只是美国银行徵收费用的一种方式。它们还通过分发现金产生收入。如果支付应用像中国的许多情形中那样,呈现出取代纸币的趋势,另一种形式的收入可能会受到重创。
美国支付的未来
过不了多久,美国银行业高层不必千里迢迢地赶赴中国,也能够近距离观察中国的支付系统。在过去一年的相当长时间,由马云旗下的蚂蚁金服拥有的支付宝一直忙于跟支付处理机构签订协议,以便将这项技术引入美国。在纽约,许多出租车已经将其作为提供给客户的支付选择之一。
到目前为止,支付宝声称,此次扩张主要是为了给中国游客提供方便,并且集中在一些中国游客喜欢前往的热门旅游城市。但在美国支付行业中,几乎没有人相信,支付宝的扩张步伐将会就此停止。
与此同时,中国消费者开始将更多的储蓄放在支付应用中。2013年,支付宝开始提供货币市场帐户。到2017年,它已经将该业务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约2430亿美元。对于银行来说,这又是一大挑战。它们传统上持有客户存款,使用这笔钱来发放贷款,并由此创造钜额利润。如果美国消费者开始将手头额外现金放在支付应用裡,银行将不得不寻找另一种——可能更昂贵的——资金来源。
当然,在美国本土,美国银行仍然拥有巨大优势。它们与客户有著长期的合作关系,其中许多人仍然喜欢在当地的分支机构「探望他们的钱」。
消费者喜欢信用卡奖励计划和其他津贴(近些年来,这些津贴变得越来越丰厚),以及对不顺心的购买活动拒绝付款的能力。再说,美国的银行存款还有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充当坚强后盾。
儘管如此,如果科技公司成功地夺取市场份额,银行和支付网路将面临钜额损失。有迹象显示,有可能在美国一展身手的支付应用,并不限于支付宝和微信。据说,亚马逊有意提供自己的支付产品来模拟支票帐户,同时还致力于降低那些使用其线上支付服务的零售商的营运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