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时间临近 谣言泛起下的“定于一尊”

  

  梁家河大学问”有些过犹不及,过于生硬地将习近平知青经历与习近平思想各部分相结合(图源:延安大学官网)

        【熊猫时报讯】近期,在“梁家河大学问”等个人崇拜风潮突然被降温之际,“定于一尊、一锤定音”渐渐成为中国政坛的热词,引来海外舆论不小关注和热议。 

         此事缘起于7月3日至4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党的地方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随后立即出现一轮密集政治表态。7月12日,被称为大内总管的政治局委员、中办主任丁薛祥在北京召开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政治建设推进会,强调“带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16日,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在学习会上表示“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次日,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公开要求人大党组“确保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锤定音、定于一尊的权威”。 

        自从习近平在中国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及“定于一尊、一锤定音”之后,几乎在中共官场掀起一轮政治表态潮,引起海外舆论不小关注(图源:新华社) 

        短短半个月时间,表态“定于一尊、一锤定音”几乎成为风潮,在海外引起许多猜测和分析,其中有两种观点惹人关注。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共之所以突然密集强调“定于一尊、一锤定音”,是因为习近平的“核心地位并不稳固”,遭到党内挑战。某些人之所以有此观点,除了长期深受权力斗争思维的影响之外,一方面是因为近来“梁家河大学问”等个人崇拜风潮出现明显降温,被一些人解读为习中央核心权威遭遇困境的例证,另一方面是因为最近恰逢一年一度的“北戴河时间”,各类关于政变或宫斗大戏的政治谣言再度沉渣泛起,干扰了不少人的理性认知。 

         第二种观点认为,“定于一尊、一锤定音”是“集权”、“不含任何正面意义”。比如,在BBC刊发的《习近平强调“定于一尊”
是背离正统还是警告讯号》一文里,学者吴强表示“他(习近平)现在回归到秦始皇法家意义上的定于一尊”,“在背离共产党过去几十年的传统,包括对邓小平路线的背离”。持此观点的人,依据是“定于一尊”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意指“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然而上述认知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鉴于中国政治的不透明,解读其政治走向,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否则很容易人云亦云。 

           习中央核心权威并未动摇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依据的两个因素都经不起推敲。其一,“梁家河大学问”课题项目被禁停,多地撤下领导人画像,《人民日报》头版几次未出现习近平,非但无损于习中央核心权威,反而只可能是习中央主动纠偏的结果,是政治自信的体现。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最近中国官场在宣传领导人时确实有些过火,在一些急于展现忠诚的投机官僚与官媒炒作下变成了“高级黑”事件。比如,“梁家河大学问”课题项目竟然列出17个科研项目,每一项都把习近平7年的梁家河知青生涯与习近平思想的各组成部分生硬地建立逻辑关系,不仅由此掩盖了梁家河在政治教育上的正面意义,而且变成赤裸裸的阿谀吹捧,引起舆论一片愕然。再如,泛滥张挂领导人画像实无必要,既是一种过犹不及,又显得过于封建、保守。《人民日报》头版同样如此,尽管出于政治考量需要尽可能多宣传领导人,但绝不代表每天必须将领导人新闻生硬放在头版,而是应参考新闻重要性,保持必要灵活性。

         既然最近宣传过于拙劣和“高级黑”,那么无论是出于革新宣传考虑,还是为了有错必纠、以正视听,这种现象都应被纠偏。而在中共压力型的威权体制下,层层加码和宁左勿右是政治惯性,若无来自最高层的主动纠正,地方为了安全只会更加激进,尤其是在宣传和建构领导人形象这样敏感问题上,更是不敢轻易自作主张。

        如果再考虑到习中央过去几年展现的清醒意识和现代性,更令人确信个人崇拜式宣传被喊停应该是习中央主动纠错的结果。自2012年上任以来,习中央一方面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第五个现代化”,并将之上升为“四个全面”的战略高度,另一方面又曾公开说过“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要“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经过历史沉淀后真正的评价”。

          实际上,这不是习中央第一次纠偏“高级黑”宣传。早在去年中共十九大结束后,贵州省《黔西南日报》就曾效仿毛时代的文宣手法,在配以巨幅照片的同时又喊出“伟大领袖习近平总书记”等口号。这件事在当时迅速被中共最高层喊停和纠正。

         其二,一些人听闻最近海外的宫廷内斗谣言,就轻信习中央核心地位受损,实在太缺乏判断力。衡量习近平核心权威是否稳固,最关键的标准从来不是所谓的政治八卦和谣言。要知道,习近平的核心地位是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正式确认,他的思想理论体系更是在十九大上上升到毛泽东、邓小平当年才有的政治规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相继被写入党章和国家宪法,成为中共全党的指导思想。这一切足以证明习近平的核心地位是中共集体意志的体现。既然如此,怎么能仅仅因为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或谣言就片面断定他的核心地位不稳? 

         事实上,就在海外谣言热传之际,日前中国一件社会新闻就足以反映出习中央的巨大权威。近来,吉林省长春长生药企被曝出问题疫苗后,在起初几天,纵使舆论一片恐慌和愤怒,却迟迟未见明显进展,直到出访在外的习近平作出指示后,从中纪委、证监会、食药总局到地方政府、公安机关才迅速开动起来,纷纷表示“不折不扣落实好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一查到底”,从而立马让事情朝积极方向解决。这固然说明问责应急机制的缺位,但也侧面折射出习中央核心权威之强劲。 

         “定于一尊、一锤定音”是列宁主义政党一贯特征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其逻辑同样经不起认真推敲。不可否认,“定于一尊”的确源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意指“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而习近平也同样表示过在一些问题上反对“定于一尊”,比如“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政治制度“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然而,对于同一个词语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具体运用,绝不能机械地理解,否则就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 

           在“定于一尊”这个词的理解上,古代所置入的时代语境是皇权专制。如今皇权专制早已在近代被扫入垃圾堆,中共亦是在民主、共和的浪潮中建立政权,实行民主集中制。既然如此,在今天理解“定于一尊”,必须将其放进民主集中制的视域。  

       民主集中制是列宁主义政党共有的特质,寻求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即一边主张民主,吸纳自下而上的民意,一边又强调自上而下集中领导和垂直管理。习近平提及的“定于一尊、一锤定音”正是集中、统一的含义,意指一旦作出决议,就必须齐心协力地坚决执行,凸显民主集中制之“集中”维度。在这一点上,长期研究中国政治的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亦表示:“‘定于一尊’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一种理想状态,是列宁主义的一贯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原则。所谓定于一尊是指,一旦作出了决议,你不能有第二种方向,这是他的理想状况。”所以,北京高层密集表态“定于一尊、一锤定音”就再正常不过了。至于此前习近平说的政治制度、文艺作品不可“定于一尊”,那是因为政治制度、文艺作品本该多元,自然不应有统一模式,这与他要求中央权威“定于一尊”完全是两回事。当然,强调中央权威“定于一尊”绝不等于忽略党内民主和必要的程序民主,而且为了国家长治久安,还必须在此过程中推进确立法理权威和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 

        那么,为何在习核心地位已然如此稳固的背景下,突然如此密集地强调“定于一尊、一锤定音”?一种最合理的解释是,针对包括年初制定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等一些措施遭遇不同意见乃至消极怠惰的对症下药,目的是消除改革中梗阻。但即便如此,既不能片面以为“定于一尊、一锤定音”背离民主集中制,更不能被一些政治谣言所裹挟,幼稚地以为获得中共全党背书的习中央核心地位陷入困境。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