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世贸攻击中国支持产业发展,特别不满「中国製造2025」计划,301调查正是针对此项而来,并制定了关税清单。
西方发明政策 华用得更全面
但如中国的世贸代表张向晨在反驳美方指摘时所说,产业政策是发达国的发明,而根据Good Jobs
First调查公司的报告,于2000年至2015年期间美国便以各种方式补贴企业达680亿美元。
事实上美国自开国便重视产业政策,祖师为开国元勳之一及第一位财长Alexander Hamilton。他于1791年末发表了製造业报告《Report
on the subject of
Manufactures》,列出了11项促进产业发展办法,包括关税、对目标产业发放补贴、政府採购、对企业购置製造品投入减税,和支持基建等。同时还对钢、铜、棉、粮及玻璃等多个产业列出专门性扶助政策,做到普遍性与专门性措施兼具的全方位支持。
报告中的政策思路吸收了当时英法等工业先进国的经验,以此为基础再加发挥。报告的建议日后得到逐步落实,到近期仍按新时代需要出台新政策,如2009年的重振美国製造业框架、2012年的先进製造业国家发展战略,和2016年的国家製造业创新网络项目战略计划等,还有先进製造业伙伴计划及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较专门性政策。
除了具体的产业政策外,还应注意美国发展製造业的战略考虑。当年Hamilton力主促进工业化背后有切合时势的重大战略性原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追上欧洲强国和建立强大军力。这在其后连串战事(如19世纪20年代的对英战争)中得到印证,从而进一步推动工业化。
但在最初工业化路綫曾受到质疑,主要反对者是另一位开国元勳和第三任总统Thomas Jefferson,他认为美国应採农业化民主(agrarian
democracy)的路綫,由是出现了两条路綫之争。
到新世纪则出现了再工业化的议论:自二战后美国工业生产持续外移,带来了一浪浪的产能全球性重新布局,造成了美国国内製造业空洞化及产业大军急速收缩。到2008年金融海啸后空洞化问题更为凸显,也出现了一些製造业回流迹象,相关就业再见回升。
特朗普上台后积极推行再工业化路綫,一面以保护主义手段特别是高关税来保本国产能,另一面以减税吸引美企资金回流,还在舆论上利用民粹主义情绪反全球化。对中国的打压尤为猛烈,出动了301调查及限制中企赴美投资,挑起贸战并不断使之升级。
特朗普推再工业化 钱从何来
特朗普出台钢铝关税时以「国家安全」为由引起盟友不满,都说难明盟友向美出口钢铝怎会影响其安全。其实特朗普的真正意义在于保全美国产能以免进一步空洞化–此乃安全隐患所在。一些美国学者如德州大学教授Michael
Lind便重提Hamilton工业化路綫并指出其重要性。但再工业化面临两大问题:(一)为何出现空洞化?(二)再工业化能否成功?
空洞化表面上是由全球化下产业外移造成,实际上是产业的升级转型迟滞问题,未能做到如经济学大师Schumpeter提出的破坏性重组:由破坏旧产能来容许新兴产业成长。
从宏观角度看是投资不足和生产率增幅放缓,其背后则是各种体制及策略性原因。过去美国政府採购乃强有力的产能扩大及创新动力源,军工、太空及核子计划的需求尤为有效。但近年这些方面的投入明显减少,如核电曾30多年无新项目(现也只有一个),没有新太空站计划以补充快将退役的国际站,大型运载火箭也要靠俄国供给。特朗普上台后实行重振策略,既要大扩军备又要搞星战2.0在月球建基地。但钱从何来?
再工业化面临的困难不少。首先是断层问题:许多产能、技术及人才均已欠缺供给,重新培育费时费钱。同时还有配套及协同不足的障碍,要重新布置产业链网络。
其次是资金投入障碍,美国资金充足,但谁愿投入长綫又风险较高的项目?最后是国际环境特别是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日高,美国新建产业如何能有足够竞争力?显然,再工业化非简单收关税可成,要作很大的努力,国家尤要有很大投入,但美国能做到吗?
中国受压多年 赶超之心强
产业政策是西方发明的,中国拿来用之有成,并非有甚麽「武林秘笈」,而只是用得更全面力度更大。中国其实也有较低档次加工业流失到越南及孟加拉等地,但中国没有空洞化,因为更高档次及增值的新产业成长起来。且产业水平仍不断提升,特别是2025计划更令美国恨得要死、怕得要命。
中美产业发展走上不同之路关键在体制:中国的有更大推动力。当然还有历史使命感,多年积弱受压后有更大的上进心,中共继承了此传统赶超先进之心甚强,令体制及模式的优势更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