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社评 卡舒吉之死难改政治格局 “普世价值”云乎哉!

本报评论员  蓝雨

《华盛顿邮报》沙特裔记者卡舒吉早前进入沙特驻土耳其领事馆伊斯坦布尔领事馆办理离婚证明时「离奇消失」后,已有不少表面证供指卡舒吉是被沙特暗杀小组活生生肢解而死,过程更持续7分钟,手段极其残忍。随着案件细节陆续曝光,沙特政府此刻面临国际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卡舒吉招来杀机,原因一是曾经撰写过多篇批评沙特王室的文章,多次批评回教原教旨瓦哈比派的保守主张,引致王室不满;二是掌握不少沙特皇室内幕,可能是唯一掌握沙特皇室与基地组织在911恐袭中勾结证据的非皇室成员。

那么,卡舒吉之死,会否影响美国对沙特的政策?笔者认为答案是不会。

理由一:

过去一年多,沙特有不少令人侧目的行径:内政方面,它肃清大批被指涉贪的王室成员、异见人士,甚至女权份子;外交方面,它持续攻打也斗、主导卡塔尔「断交潮」、拘禁黎巴嫩总理,早前还与加拿大就人权问题闹翻。对此,美国对沙特一直没有过多批评,甚至采取无视的态度。

当然,卡舒吉事件有些不同:鲁比奥等保守派政客甚至把事件上升到「维护美国在人权议题上的信誉」的程度。美国有线新闻网络(CNN)等媒体、摩根大通和福特汽车等大型美企亦决定杯葛月底在沙特举行的大型投资会议。

单凭政商界的反应,不足得出美沙关系大倒退的判断,美国对沙特以致中东的政策会出现较大改变,更是不可能。

因为一直视人权议题如无物的特朗普开始虽指如果证实与沙特政府有关便会作出制裁,但后来很快就说不要“未审先判”,袒护沙特之意表露无遗。好与坏,就特朗普一句话。

其实,别说卡舒吉一个人死了,就算死了3000多美国人的911恐袭,涉嫌的沙特依然没被追责。911恐袭的调查报告显示,19名恐怖分子中有15人为沙特公民,另外部分劫机者亦与当局有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沙特和基地组织的联系同是公开秘密,但美方的态度却是不断转移视线,为沙特洗脱罪名,更没有拿出对待伊朗资助真主党的那种强硬姿态。由此可见,只要美国在中东的战略目标不变,即使是911般的重大事件,也难以撼动两国关系的根基,更何况是卡舒吉之死?

理由二:

华府在中东的影响力得以维持在高位,沙特的配合功不可没。众所周知,沙特阿拉伯是以色列以外,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一根政策支柱:除了有助压制伊朗和稳定油价,利雅得近年推行的自由化改革亦可能为美国企业带来丰厚利润。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本身亦极为看重这个逊尼派龙头,他上任后首个外访目的地便是沙特。

要理解为何沙特并非美国的「普通」盟友,就须由冷战时期开始谈起。基本上,自二战结束后,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思维,就是围绕着能源供应而制定,拥巨大石油蕴藏量的沙特,正正是美方所需要的「地区利益代理人」。1945年,美国国务院将中东地区描述为「战略力量的巨大来源,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物质奖项之一」。

故此,1947年成立的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ARAMCO)在开采石油时与沙特「五五分帐」,及1951年两国签署的「共同防御协议」(主要是向沙特出售军备和提供军事训练)
,都是美国对中东政策的具体化例子。

顺带一提,美国对中东的能源控制,非只依靠沙特一国。冷战时,美国意欲控制非共产世界的能源储备,在1953年与英国合力策动伊朗政变,推翻了当时的民选政府,事后使美国的石油公司控制了四成伊朗油产量。联同与沙特的盟友关系,美国在1950年代末,已有效地掌控了中东能源供应链,确立了统治地位。

一份里根主政时(1983年)的解密文件如此描述美沙同盟的本质:「(两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互补⋯⋯寻求打击苏联和其他不友善政府(unfriendly
governments)的影响力⋯⋯政策促进了美国及沙特在该地区的利益」。

有趣的是,当年的美沙关系非如今天般「透明」。在同一份文件中写道,由于美国被视为以色列的最紧密盟友和最强支持者,而以色列是阿拉伯国家的最危险敌人,故在政治考虑上,沙特不可能公开与美军合作,捍卫波斯湾的石油供应。

理由三:

目前,莫斯科几乎主导了叙利亚内战,未来相信也会主导叙国重建;俄罗斯与伊朗、土耳其,以致到沙特等中东大国的合作亦颇为顺畅。倘若华府对利雅得的政策出现大变,双方闹翻,肯定会影响中东地区的权力格局。得益的将是其他国家而非美国。

理由四:

沙特目前是最大武器进口国,这是该国「敲诈」美国的一大本钱。特朗普自己也说了,如果美国「惩罚」沙特,终止向对方售武,结果可能是沙特转为向俄罗斯或中国购买。到时,真正受惩罚的只会是美国军工企业和相关产业工人。

事实上,沙特反击美国的招数也着实太多了。除了取消军售合约,利雅得亦有力影响关乎全球政经走势的油价。沙特已放风表明不会接受经济制裁,扬言如果国家受到惩罚,将会严厉回应。沙特国营电视台更指有超过30项措施,可供选择,当中包括削减产油量及与伊朗修复关系等。虽然沙特自称有众多政策工具可作反击,但真正能撼动两国关系的报复手段,是调控石油产量以及美元结算体系。沙特扬言「不排除油价飙升至每桶200美元。」

须知,按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的资料显示,2017年美国每天从84个不同国家,进口了约1,014万桶的石油,当中沙特(9%)则仅次于加拿大(40%),是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来源。如果将沙特领导的OPEC作换算,数字更高达三成三,可见沙特对美国能源提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于早前推出减税政策以刺激经济的特朗普来说,若油价稳步上扬,将间接推高国内的通胀水平,令联储局不得不加快加息步伐,以防经济过热,但此举同时亦令经济刺激政策事倍功半,故不难理解为何特朗普会在封杀伊朗出口石油后,数次在Twitter上指油价不合理,并指摘OPEC「操纵油价」。因此,为了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特朗普绝不可能会做令美国油价飙升引发民怨的行为。

若特朗普真的有意执行国际公义、严厉制裁沙特,只会出现两败俱伤的情况,相信「精明」的特朗普也不会如此选择。可以预期,若传闻属实,当沙特承认情报部门「杀错」卡舒吉,美国充其量只会制裁相关部门,而非针对传闻中发出指令的沙特王室要员,甚或停售军火。毕竟,除了石油外,两国在苏联解体后,已在中东找到另一个共同敌人——伊朗。

所以,在现实政治考量下,不难推论特朗普等一众美国政客会怎样抉择。就着记者遇害一事,口头批评少不了,但美国对沙特政策却不易出现大变,毕竟这样做的代价实在太大。

但是,藉此事件,美国会与沙特做交易,这是特朗普的长项,包括要求沙特购进更多美债,购买更多武器,坚定维护能源美元体系等。所以,美国仍会施压,既是做给世界看,也是为交易营造有利气氛。

国家利益,选票利益,个人利益(特朗普女婿库什纳与沙特皇室关系非一般,促成特朗普首访中东),都强烈地维护着美沙关系。在西方政治面前,人权,自由,公义价值几何?工具而已。

不过,仍要说,美国乃至西方的伪善再一次暴露无遗。

其实,主流舆论都基本认为美国对沙特将是“雷声大,雨点小”,因为美国的伪善早已经不是秘密,没有悬念。大家只是看一场美国的人权闹剧罢了。特朗普为偏袒沙特,一时说是黑社会杀手所为;一时附和沙特官方所谓国王对此「绝不知情」的说法;一时说案件正在调查中,疑点利益归被告,不能轻易下结论;一时说无论实情如何,都不会取消对沙特的军售案。自以为口才了得实则丑态百出。

但不仅是美国,西方世界的伪善也一样。对比俄罗斯涉嫌在英国跨境暗杀的回应,西方各国对沙特都相当温和,更别提什么制裁了。换作是美国的对手叙利亚,情况将绝对不同,西方必然大肆渲染,特朗普随时会下令出动军机轰炸;大家也不会忘记俄罗斯叛谍在英国中毒事件,未有确切证据下,西方就众口一词指控俄国是凶手,经济制裁并驱逐俄国外交官,令对方百口莫辩。

西方在人权及新闻自由方面存在双重标准。此事最终将不了了之。

卡舒吉事件恰如一面照妖镜,照出西方的所谓人权虚伪不堪,「普世价值」云乎哉。

(2018.10.19猫眼社评 华人电子日报《熊猫时报》社长兼总编)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