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聚焦美中选举】美國本周二(11月6日)將進行中期選舉,舉世矚目。在美國內部,這場選戰為近年愈演愈烈的政治撕裂火上加油,激起異於往常的熾熱氣氛,多個焦點州份提前投票的人數超出預期;在國際層面,輿論關注選舉結果會否扭轉華盛頓現行的激進鷹派外交政策。
無論美國國內與國外,選舉的焦點都離不開自言選戰是對其「民意公投」的美國總統特朗普,然而,當外界熱議選舉誰輸誰贏,這位擅於製造對立的白宮主人,早已為自己找到了不會言敗的立足之地,他所煽起的民粹潮流,勢將繼續興風作浪。
這場選舉改選眾議院全部435個議席、三分之一參議院議席,以及大部分州長職位。過去兩年,特朗普獨掌行政大權,在內政外交上逐一落實其「美國優先」主張,並且迫使把持參眾兩院的共和黨向其民粹路線靠攏。對兩年前其支持的候選人希拉里在大選意外落敗而耿耿於懷的民主黨與美國自由派,當然希望一洗頽風,奪取國會控制權,以箝制特朗普未來兩年施政,重振他們奉為圭臬的「美國價值」。
民主黨全面重掌國會難度極高。在參議院,35個改選議席中多數原屬民主黨所有,共和黨要捍衛的只有9席,意味民主黨在這個戰場陷入苦戰。民主黨最有希望實現的目標顯然是拿下眾議院過半數議席,選前民調為他們打了強心針。
只是今時不同往日,如果迷信民調數據,可能只會重現總統選舉時「陰溝裏翻船」的下場。從佛羅里達到密蘇里、從印第安納到佐治亞,特朗普在選前開啟一周的「飛人生活」,行程滿檔,非因公務繁忙,而是要為共和黨籍候選人站台拉票。畢竟,在某些選區,幾百張選票便能決定議席歸屬;而幾個議席的差距,就能令特朗普失去國會優勢,無力推行他的「鴻圖大業」。
共和黨民調告急
特朗普確實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迎戰。美國各大主流民調,幾乎一面倒的認為民主黨將奪下眾議院。根據一貫被視為中立媒體的政治新聞網站538 (FiveThiryEight)預估:民主黨預料將奪取眾議院435個席位中的233個,至於共和黨控制眾議院的概率則由今年10月時的24%下降至12.9%。
然而,共和黨似乎有較大機會保住參議院。今次改選的35個議席中,原屬民主黨的便佔了24席,還有2席親自由派的無黨派獨立席位,而歸屬共和黨的9席大多位於中西部鐵票區,被對手攻克的可能性不大。與此同時,共和黨有望在四個邊緣選區獲勝,令其總議席維持在51至52的微幅多數。不過,共和黨內原計劃通過這次選舉將議席擴大至60席左右的絕對多數,與當下預期落差頗大。
更糟的是,選前十日發生「猶太教堂殺人事件」,重挫特朗普聲望。儘管他在襲擊發生後隨即表態,譴責槍擊案是「邪惡的大屠殺行為」,但特朗普對「白人至上」團體模棱兩可的立場,引發猶太社群批評。據蓋洛普(Gallup)調查,特朗普的支持率由44%跌至40%,對上一次出現如此大的跌幅,已是今年6月他拆散非法入境家庭,將孩童關在鐵籠之時。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一間猶太教堂發生槍擊案,白人男子槍手當時高喊「所有猶太人都要死」。(美聯社)
眾院再現鐘擺效應?
民主黨通常在東西海岸人口大州佔優,共和黨則在中西部小州優勢明顯。以人口標準平均劃分議席的眾議院,過去百年通常由民主黨把持:1956至1996年間,民主黨更連續40年控制眾議院,可謂「萬里河山一片藍」。對共和黨和特朗普而言,眾院改選顯然是場硬仗。
在美國選舉史上,執政黨折戟中期選舉可謂家常便飯。過去一個世紀,執政黨僅三次在眾院中期選舉中斬獲比前次選舉更多的席位:羅斯福新政帶領美國走出大蕭條的1934年;克林頓執政時期,美國經濟騰飛的1998年;以及9.11事件爆發後,全美「同仇敵愾」支持小布殊的2002年。一直以來,中期選舉都是執政黨的夢魘,往往只求輸少當贏。
鐘擺效應一方面源於新冒起眾議員的不穩定。四年一度大選時,新總統掀起的風潮常可「帶挈」同黨候選人。2008年,奧巴馬挾開放、自由的新形象,重挫令美國陷入伊拉克戰爭和次貸危機泥潭中的小布殊;由於總統和議員投票同時進行,不少共和黨鐵票區的民主黨新科議員也乘風當選。然而,受制於國會論資排輩的傳統,新科議員所獲資源有限,很難為所在選區爭取利益,讓他們很容易在隨後的中期選舉中敗給人脈、資源俱全的對手。2010年中期選舉,民主黨便失去了63個眾議院席位。
美國中期選舉眾議院形勢圖
這樣的鐘擺效應也源於執政和反對黨支持者的不同心態。一般而言,反對黨支持者希望藉助中期選舉,一吐兩年前總統大選失利的怨氣。執政黨支持者中雖不乏堅定投票的「死硬派」,卻有部分選民自認「執政優勢在握」,投票意願降低。遊離選民則多保持「監督政府」的立場:對執政黨保持嚴苛態度,傾向選出不同黨的議員制衡白宮。
然而,近年來歐美多次選舉或公投結果都不似民調及主流媒體預期,即使早前幾次眾議院補選,最終得票率都與民調有較大誤差。特朗普接受霍士新聞採訪時也表示:「在野黨通常在中期選舉佔優勢,但這次不會。」確實,隨着美國社會左右兩派撕裂加劇,鐘擺效應會否再次發生,實屬未知之數。
美國中期選舉拉票:美國名嘴奧花雲費(Oprah Winfrey)上周四曾到喬治亞州,登門造訪當地居民,為民主黨人拉票。(視覺中國)
提前投票人數急升
美國選民通常不重視中期選舉,但今年的情況似乎有所不同。在多個選情拉鋸的州份,提前投票的人數均超出預期。截止10月31日,已有6.9萬人參與佐治亞州提前投票,是上次選舉的三倍。而在共和黨大本營的德克薩斯州,更有200萬選民提前投票。各大選舉觀察機構皆認為:今次投票率超過1966年頂點已是板上定釘之事。更有人認為投票率有望達到六成。
然而,投票率的提升卻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上文已提及:由於自己心儀的候選人已居高位,執政黨支持者通常缺乏危機感,無意出門投票。不過,特朗普執政兩年來,政治氛圍沒有絲毫鬆弛迹象,社會對立愈加明顯。早前參議院審議卡瓦諾大法官任命時,共和黨支持者不滿民主黨利用各種手段拖延議程,他們更擔心倘若民主黨控制眾議院,類似的拉布與「無理取鬧」將在未來兩年不斷重演,這令共和黨人對特朗普支持率達到史無前例的91%。當共和黨支持者熱情不減,鐘擺效應便很難實現。
美國中期選舉女候選人數創紀錄:針對特朗普政府的種種不滿、大法官卡瓦諾性侵風波等議題,不少女性出席遊行,呼籲選民用選票踢走共和黨人。(VCG)
另一種意見認為:推動投票率上升的主力,乃普遍支持民主黨的年輕人。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62%年輕人「期待」11月6日的投票,遠高於2014年的46%和2010年的39%,而青年在中期選舉投票率一直維持在20%以下低位。佛羅里達大學政治系教授麥克唐納(Michael McDonagh)認為,早前發生的奧蘭多槍擊案令更多年輕人願意關心政治,而演藝界明星頻繁批評特朗普,亦對年輕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大環境出現變化,兩黨也將重點由「爭取中間選民支持」,轉向「鞏固本黨基本盤」。前總統奧巴馬走訪全美演講,將炮火對準特朗普,稱後者「破壞民主」、「滿口謊言」、「散播仇恨」、「製造恐懼」。共和黨陣營也改變競選策略,不再強調特朗普上任以來的經濟貢獻,轉而將難民問題作為動員支持者的利器。
特朗普早前在Twitter批評民主黨「開放邊境」政策造成移民流入美國,更展示強硬立場,命令五角大樓派出近萬美軍開赴邊境,阻止移民入境。他更提出以行政命令阻止「雙非兒童獲得美國國籍」。儘管這一命令違憲,毫無施行空間,但此時展示「反移民」立場,主要目的顯然是為了鞏固選票。
無論是中間選民減少,或是投票率飆升,今次中期選舉都展示了太多「不一樣」。雙方博弈的結果,或許到最後一秒才會清晰。
中美洲移民大軍逼近美國邊境:不少人經歷多天步行後筋疲力竭,席地而睡。(視覺中國)
朝野對立愈演愈烈
2013年9月30日,由於未能與奧巴馬政府就《醫保法案》達成共識,美國國會未有按時通過財政預算案。當日起,聯邦政府核心部門經歷了連續16天的停擺:遊客喜愛的國家公園關門,首都華盛頓的垃圾清運服務被迫停止,街道各處散發着惡臭。
政府停擺,乃當時的奧巴馬政府為推動《醫保法案》刻意為之:奧巴馬期望訴諸公眾壓力,令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通過相關預算。這起事件只是美國行政立法機構不同調的縮影。由於眾議院有權立法及審批預算,總統推行的任何重大政策或改革方案,都需要國會點頭方可實行。
事實上,即使共和黨過去兩年全權掌控國會,特朗普政府都未能處理好行政立法關係。今年1月,由於兩黨在處理年輕非法移民(DACA)問題上有分歧,政府總預算遲遲未能通過。而在參議院佔多數的共和黨,卻因部分議員與特朗普理念不合,未有對臨時撥款投贊成票,造成政府停擺。這也是1979年以來,政府首次在執政黨控制國會的情況下停擺。
美國中期選舉:美國眾議院少數黨領袖佩洛西(Nancy Pelosi)稱,若民主黨重奪眾議院,將推動加強槍支管制法案、幫助「追夢者」移民的法案等。(VCG)
共和黨控制國會時,施政已見困難;若再失去眾議院,特朗普處境只會舉步維艱。他上台後努力兌現選舉承諾,其中美墨邊境牆因需耗費180億美元巨款被迫擱置;而民主黨控制的國會必不會通過相關預算。此外,特朗普也難以推動諸如減稅或大規模基建的重大政策:早前稅改投票中,民主黨眾議員全體投下反對票,法案只靠共和黨人數優勢,強行闖關。
過去30年,美國不時出現「朝小野大」的局面:在克林頓、老布殊和列根執政的大部分時間,執政黨都屬眾議院少數。不過,總統往往可借助良好的個人形象,避開爭議性話題,尋求跨黨派支持。克林頓執政時,便將施政重點落在「振興經濟」,獲得三成共和黨選民,以及七成中間選民的認可。列根就任總統時期,除了力主新自由主義,也將兩黨選民都關注的國家安全議題作為重心,呼籲朝野團結。
可是,在美國社會撕裂嚴重的今天,這樣「朝野共榮」的局面似乎很難出現。如今,僅有個位數比例的民主黨人滿意特朗普表現,為國會民主黨團採取「焦土策略」,極力阻撓特朗普施政創造民意基礎。而特朗普似乎也沒有放下身段,與左派尋找共識的打算。針尖對麥芒的衝突,似乎難以避免。
2017年12月22日,特朗普在白宮簽署價值1.5萬億美元的稅改法案,是美國近30年來最大規模的減稅行動。(視覺中國)
特朗普劍指2020
約莫一周前,特朗普在密西西比州的競選大會上說到:「共和黨支持者一定要投票。雖然我不是候選人,但某程度上這是選民對我的公投,我也是候選人之一。」總統特朗普希望將中期選舉,打造為一場對他個人及政策的信任公投。
若共和黨成功打破中期選舉的「執政黨魔咒」,必將給特朗普極大自信,在移民、貿易等問題上延續更強硬的立場。與此同時,美國眾議院共和黨團10月初曾提出「稅改2.0版」法案,要求進一步降低中小企業稅額,並減少養老金繳交比例,但由於中期選舉到來而被擱置。大選結束後,進一步減稅也可能重上議事日程。
特朗普應該明白:將共和黨綁上自己的戰車風險不小,一旦「反特浪潮」襲來,自己低迷的支持度分分鐘拖累選情。但是,如今的情形對特朗普個人無疑是最有利的。若共和黨保住眾議院,也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劇本:一是共和黨擴大現有議席數;二是共和黨丟掉部分議席,但仍以微幅勝出,保住多數黨地位。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可被特朗普包裝為自身的勝利,畢竟各界目前普遍預測共和黨會丟掉眾議院。至於共和黨擴大優勢的可能性雖甚微,但發生之後勢必給共和、民主兩黨帶來極大震動。首先,特朗普在共和黨內地位將定於一尊,進一步壓縮黨內建制派的發言空間;至於民主黨,內部的溫和派與桑德斯(Bernie Sanders)領導的激進派,也將爭辯戰敗責任歸屬,以釐清民主黨下一階段發展目標。
即使真如大部分民調預測,共和黨失去眾院控制權,大家也早有預期,敗選責任需由特朗普和共和黨共同承擔。一旦共和黨保住眾院,鎂光燈都將聚焦在特朗普一人身上,令其在2020大選中把握先機。而他所代表的民粹思潮,也將進一步改變美國的政治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