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深度:日本手機「贏在起跑線」卻走向沒落 原因何在?

【熊貓眼】日本貴為電子產品大國,但當全球走向科網時代,該國企業在智能手機市場卻未能乘時而起,反而走向沒落。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的手機曾經在全球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引領潮流。惟踏入科網時代,智能手機興起後,日本品牌卻不斷萎縮。日媒早前報道,目前該國的龍頭手機品牌索尼(Sony),在全球的市佔率已跌不足1%;表現遠遜於後來居上的韓國三星及一眾中國手機廠。

早前更有報道指,現時在智能手機市場苦戰的「日系代表」索尼,已決定關閉其於北京的手機廠,將生產線由中國轉至泰國;並擬於今明兩年逐步裁減手機部門的全球員工,規模料達目前約4,000名員工的一半。

電子產品及家電行銷全球的日本,在科技領域上本應是「贏在起跑線」的,惟現實卻並非如此。日本手機不單止在高檔市場上敗給蘋果(Apple Inc.)、三星;在中低端市場也無力與中國競爭。目前僅在日本國內仍有一定市佔率的本土品牌,例如夏普(Sharp )、京瓷(Kyocera)在其他市場亦罕見蹤影。

●罪魁禍首是「加拉帕戈斯化」?
還在2000年左右,日本有十多家手機廠商,並相繼開發出聯網服務等當時而言十分先進的功能,惟其後品牌逐漸減少至5個。日媒分析指,當地的手機廠只着眼於跟國內的對手相互競爭,繼而出現了所謂「加拉帕戈斯化」(Galapagosization)的現象,即在孤立的市場環境(日本國內)下,失去了與外國市場交流進步的能力;結果錯過了智能手機的潮流,最終反被外來品牌淘汰。

事實上,日本手機品牌一直以來亦過於「本土化」,難與國際市場接軌。比如在當地,手機網絡信號基站密度相對較高,導致手機所須的信號發射功率普遍偏低,反令日本手機在外國使用時會出現連線等問題。此外,初時各廠亦沒有統一的手機操作系統,其應用功能多數亦僅限於日本使用,難與已全球化的Android及iOS競爭。

●通信商霸權不利研發
日本手機銷售渠道主要依靠電信服務商,手機本身往往是跟「通話Plan」綑綁出售;而跟電信商購買的手機多為「鎖SIM」版,只能用單一電信商的SIM卡;不能「轉會」至其他公司。這意味電信商基土上主導了整個日本市場的手機銷售。

這種現象嚴重打擊了手機廠研發的積極性,因為手機廠只要跟電訊商「講掂數」,說服電信商售提供優惠計劃吸客,自然能夠有源源不絕的本地生意。

在2007年,日本總務省主導下實施了手機銷售與通信費用分離的政策,使手機價格上漲,衝擊當地品牌手機銷售量;而早前,當局更打算正式明令禁止手機與上台費捆綁出售,更會進一步打擊日本手機品牌。

●未有善用技術優勢
在電子產品技術方面,日本絕不比其他國家遜色,正如目前數碼相機市場基本上已被Canon、Nikon及索尼三大日本公司壟斷。然而,日本手機不單没有善用技術上的優勢,甚至有「濫用」的情況,浪費了一手好牌。

以2017年索尼推出的Xperia XZ Premium為例,其採用了4K顯示屏,從技術層面而言確實可貴。但實際上,以人類的肉眼,在一部手掌大小的手機上,根本難以察覺到4K屏幕與一般高清屏的差別,但買家卻要花在屏幕上的錢卻是實實在在的。

此外,隨着中國手機品牌的崛起,它們以低廉價格迅速攻陷了許多潛力的新興手機市場,如印度、非洲諸國等。這代表着由低端至高端,全球的手機市場已難有日本企業的立足之地。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