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南生:“安倍政治”的原生态是什么

【熊猫时报讯】与日本政客和日媒忙于参与争夺接下来的主导权相比较,不少海外媒体似乎对“安倍政治”的总结和“安倍外交”能否继承的话题更感兴趣。这之中就事论事、中规中矩、有理有据分析的固然有之,但纯粹出自杜撰、一厢情愿解读者也不乏其数。

2007年9月,上台不满一年的“安倍晋三少爷首相”突然宣布因病辞职,舆论界一片哗然。“敌前逃亡”“不负责任”“欠缺政治家资质”……几乎是日本各媒体的共同评语。有评论家认为这是明治18年(1885年)日本实施内阁制以来的第一宗,建议不成熟的安倍从此退出政坛。

2020年8月,同样是因病和支持率一跌再跌,面对国内外难题一筹莫展而宣告辞职的安倍,似乎赢得了舆论界较多的同情声,至少是未听到人们对其辞职表示不满的批判声。在有“轮流坐庄”传统的自民党派阀政治里,实际上各方都对“安倍长期政权”感到厌倦和无奈。各派阀少壮派早已蠢蠢欲动,中老年高层党人则无不在为他们此生与党总裁宝座无缘而叹息。

从这角度来看,安倍这回因病辞职,对自民党人来说,无疑是一帖兴奋剂。从他宣布后各方大小头目纷纷抛头露脸,表示有意问鼎中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一池死水的永田町(日本政治权力中枢所在地)似乎泛起微微的涟漪,新一轮的“黑箱操作”游戏开始了。

与日本政客和日媒忙于参与争夺接下来的主导权相比较,不少海外媒体似乎对“安倍政治”的总结和“安倍外交”能否继承的话题更感兴趣。这之中就事论事、中规中矩、有理有据分析的固然有之,但纯粹出自杜撰、一厢情愿解读者也不乏其数。

其中,最荒谬的莫过于将“鹰派中的鹰派”的安倍辞职,与特朗普的施压扯在一起。弦外之意是安倍为了“抵抗美国压力”而无奈挂冠而去,安倍是日本保守政权中的“亲华派”。

安备从政的原动力——“优质政治基因”

其实,要为“安倍政治”清理其当政得失的账单并不困难,因为严格而言,“公子哥儿”安倍晋三本身并没有一套自己的“政治哲学”。他从政的最大驱动力,或者说是最大的政治本钱与靠山,就是他最崇拜的外祖父,有“昭和妖怪”之称的岸信介。

岸信介,何许人也?他是东条英机内阁的商工大臣,是甲级战犯。甲级战犯居然能摇身一变,成为战后民主宪法下的日本首相,这是他被喻为“昭和妖怪”的原因之一。而在1960年举国沸腾的“倒岸运动”声浪中,与美国延续《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被迫下台后,他还能扶持亲胞弟佐藤荣作建立其长期政权(1964年至1972年),继续发挥影响力,足见此“妖怪”威力之非凡。

不仅如此,在往后自民党三(三木武夫)、角(田中角荣)、大(大平正芳)、福(福田赳夫)、中(中曾根康弘)五大派阀混战中,继承岸信介衣钵的福田派,也是自民党内频频“失言”,主张歪曲历史的大臣出身的派阀,始终位处主宰日本政治的主导力量(其劲敌为田中派)。

至于财界、官僚机构乃至文化界,岸信介的人马、信徒更布满日本保守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小安倍之所以被视为“真命天子”,显然不是没有理由的。借用一名专攻日本政治的日本同事的话来说,他从政最有利的条件就是“家系”(家庭的谱系)好,不少评论家则直接归结于其“优质政治基因”。

尽管如此,要扶持“公子哥儿”上马也颇费周章。1993年安倍晋三正式踏入政坛。1997年,一个为小安倍显露政治身手的平台在自民党内宣告诞生。这就是安倍身任事务局长的“思考日本前途与历史教育年轻议员之会”(2004年删除“年轻”二字)。

所谓“思考日本前途”,说白了就是倡议修改战后日本不得武装的“和平宪法”;所谓思考“历史教育”,就是要推翻战后和平教育的根基。果然,在“思考会”成立之后,小安倍就一心一意要为其崇拜的外祖父岸信介也直接参与和领导的侵略战争翻案。

他在参政初期,就曾连同好友中川昭一(后成为安倍第一次内阁的自民党政务调查会长,已故)向日本放送协会(NHK,准官方电视台)施加压力,要后者更换批判战时日本慰安妇问题的节目,就是明显的例子。至于开口闭口“修宪”,对亚洲邻国批判日本高官参拜靖国神社表示“决不屈服”,可以说是“小鹰安倍”此刻亮相的卖点。

也许最能体现安倍政治原生态的,是2006年至2007年由他组成的“安倍第一次内阁”。

“思考会”所思所考何事

在这个由安倍志同道合的同志所组成的安倍内阁(日媒讥之为“朋友内阁”),小鹰安倍一口气发表或完成了前述“思考会”倡议的各种主张:

2006年12月15日教育基本法修订法案成立。“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即国防部)法案成立。

2007年1月9日“防卫厅”正式升格为“防卫省”。

2007年1月17日安倍在自民党大会上,表示有意修改宪法。

2007年1月26日安倍发表施政方针,表明要“摆脱战后体制”。

2007年4月10日海洋基本法成立。

2007年5月14日(为宪法修改)的“国民投票法”成立。

2007年6月1日防卫省设置法修订法案、自卫队修订法案成立。

2007年6月20日教育改革相关法案成立。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52岁的少爷首相虽然从政时间甚短,尚无真正的“安倍哲学”可言,但始终紧抓“改革教育法”与修宪两主线,倒也算是忠实继承了“昭和妖怪”岸信介的政治血脉。

而他所提出的要“摆脱战后体制”,谁都明白就是取自上世纪80年代鹰派首相中曾根康弘所提出的“战后政治总决算”,和上世纪90年代一度主宰日本政坛的小泽一郎的“普通国家论”。三者的共同目标,无非就是否定战后的和平宪法,和战后民主教育倡导的价值观。

“摆脱战后体制”旨在抛弃“和平宪法”

当然,像小安倍这样知道冲不知道守、欠缺其他政策配套的施政是不可能持久的。加之,由安倍钦定的“朋友内阁”成员紧接着相继发生诸多丑闻:农林水产部长松冈利胜办事处会计因不明事宜被追究而自杀;新农林水产部长赤诚德彦因金钱丑闻被迫辞职。在此期间,首任国防部长久间章生还因发表了美国投原子弹乃“无奈之举”谈话被迫辞职,而由有“跳槽女王”之称的小池百合子接棒。

不仅如此,在2007年7月底的参议院大选,安倍领导的自民党惨败,致使该党首次丧失了建党以来在参议院一直保持的第一大党地位。按照党内游戏规则,安倍应该就此引咎辞职,但在保守派家臣的护驾之下,安倍拒绝下野,只进行内阁改组。无奈内阁支持率一降再降,到了2007年9月11日,其支持率跌至29%。

第二天,原本顽疾缠身的少爷首相索性突然宣布“(本少爷)不干了”,然后便躲进医院治疗,舆论界一片哗然。这便是原生态的“安倍政治”。

回首2006年至2007年不足一年的首相生涯,少爷安倍最遗憾(原话是“痛恨至极”)的,是未能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他仍然无时无刻不盯着邻国中国“压迫少数民族”的“人权问题”。他对战后日本政府发表的“官泽谈话”(1982年)、“河野谈话”(1993年)和村山谈话(1995年),仍然耿耿于怀,认为有损日本尊严,主张变相收回。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是新加坡旅华学者、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厦门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日本龙谷大学名誉教授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