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不干预别国内政 中国越来越难做到了

  

       中国的维和人员正在刚果(金)、南苏丹,以及马里、黎巴嫩等非洲和中东国家参加维和行动。

  【熊猫时报讯】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危机(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周一(7月10日)发表报告认为,随着中国的足迹在全球不断延伸,其长期以来采取的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原则也在不断演变。

  报告还指出,虽然中国带来了独特的影响力,但也受制于经验与专业知识的不足及地面人员的短缺。中国在南苏丹的维和以及人道救援等行动,可能预示着中国的全球角色将更为主动,不过其对冲突的干预仍会因自我利益保护和风险规避而趋于谨慎。

  这份报告还认为,随着其海外投资和业务联系不断变广加深,中国公民、经济利益和国际声誉所面临的威胁也日益加剧,中国因此不得不直面其传统的“不插手”外交立场的固有局限性。

  国际危机组织还特别提及2011年中国从利比亚撤出公民的行动。“此举一方面在国内激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中国民众和投资者对政府的国际影响力的期望。”

  渐进演变

"2011年,中国从利比亚撤出3万多公民,"
       2011年,中国从利比亚大规模撤出人员,在短时间内撤出3万多人。

  这并非国际组织第一次就中国不干预别国的外交政策发表报告。

  2014年由瑞典斯特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发布的报告写道“随着中国经济与人员流动的国际化,‘不干涉’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正在受到质疑。”这份报告写道,“不干涉政策”正在中国试图保护其不断增加的海外能源利益上显示出局限性。

  BBC中文网此前报道:报告:中国正改变‘不干涉外交政策’

  这两份时隔三年刊登的报告都认同的一点是:中国转变“不干涉别国”的外交政策应该会是渐进式的演变过程。

  在中国内部,也不乏对中国外交转型的讨论。

  从“不”到有

"中国企业到坦桑尼亚投资建设的服装厂。"
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日渐增多,除了大型国企,也有民营私企。

  总结中国的外交政策,除了“不干涉别国内政”,还有不少其他的“不”,其中包括“不挑战”、“不称霸”、“不带头”、“不结盟”、“不附加政治条件”、“不输出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等等。

  中国最早在1950年代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包括了“不侵犯”、“不干涉”等。

  然而,随着中国在国际间的经济利益增多,以往一贯坚持的“不干涉”外交原则发生改变。最引起外界关注的例子是中国在非洲国家吉布提设立的海军基地。

  尽管中国方面强调在吉布提兴建的设施,主要用于中国军队执行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护航、维和、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的休整补给保障,但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军事基地。

  国际危机组织刚刚公布的报告也认为,中国在南苏丹的维和以及从利比亚大规模撤侨这两次事件中,“拉伸了其长久以来的外交原则的界限,这表明当其利益受到威胁时,中国越来越愿意采取主动行动。”

  超越传统

  目前,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中国的维和人员正在刚果(金)、南苏丹,以及马里、黎巴嫩等非洲和中东国家参加维和行动。参与维和的中国人员数量多于联合国安理会其他常任理事国。

  2017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被认为是中国这个政治上封闭的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捍卫者。

  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无疑面临外交政策上的改变,力争对世界秩序施加越来越大的影响。

  据国际危机组织的报告,中国在南苏丹迈出了超越其外交传统的重要一步:即言辞上大体遵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行动上利用其影响力,促成交战各方谈判,弥合西方大国和南苏丹领导人之间的分歧。

  因此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和政治实力的增强,外界将看到更多中国在外交层面的灵活性。

      相关报道,2014年6月23日,BBC刊登一篇报告:  中国正改变‘不干涉外交政策’

  一份最新报告显示,中国正在悄然改变其一贯奉行的“不干涉外交政策”(non-interference
policy),而其主要动因是中国在全球日益加大的经济与安全利益。

  这份即将由瑞典斯特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发布的报告写道,虽然不干涉政策继续在中国受到口头支持,尤其在涉及领土完整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时;但近年来,有关“不干涉政策”原则可持续性的辩论,也在中国决策者中悄然展开。

  渐进式转型

  “随着中国经济与人员流动的国际化,‘不干涉’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正在受到质疑。”这份报告写道,“不干涉政策”正在中国试图保护其不断增加的海外能源利益上显示出局限性。

  不过,这种转变是渐进式的。报告说,许多中国学者都期待中国利益的全球化引发国家防务政策的转型,尤其在海事力量的重要性上。同时,后冷战时代的国际体系的规范改造(诸如更加强调人类安全),也影响到了中国关于‘不干涉’政策的战略辩论。

  “但中国学界的主流声音仍然认为,继续坚持‘不干涉政策’的优势要大于大规模政策改变的潜在成本。”报告说。

  多样式接触

  虽然大规模政策转型短期内并不现实,但中国的外交人员正试图通过不同渠道来改变冲突的现状。比如在苏丹与南苏丹的冲突中,尽管收效甚微,但中国的外交人员正试图接触对峙双方解决实际问题。

  “对中国来说,如今对这些冲突置之不理已经愈发困难了,”这份报告的主要作者、SIPRI的研究员布瑞纳(Oliver
Brauner)对BBC中文网记者表示,“伊拉克、利比亚和达尔富尔,都是很有意思的案例。”

  但问题是,这种方式未来是否最终会演变为直接介入他国纠纷?这份报告指出,保护数量逐渐增多的海外中国公民和经济利益,也可能使中国的“不干涉政策”彻底转向。

  “随着包括解放军在内的武装人员、公安部和私人保安公司等更多介入保护海外中国国家利益,这种方式的可持续性可能会受到质疑,”报告写道,中国的战略选择将会对国际治理和国际安全产生深远的影响。

(BBC)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