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輿論突圍

【熊猫时报讯】「一部美國發展史可謂印第安人血淚史、黑人奴隸剝削史、少數族裔受辱史。近120個國家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抨擊美國擠壓少數族裔等人權劣跡。」

「在強迫勞動方面,美國更是一部典型的反面教材。大家都知道強迫勞動是奴隸制產物,美國有數百年販賣、虐待和歧視黑奴的歷史。據統計,美國奴隸主從黑奴身上壓榨的勞動價值以現價計高達14萬億美元。」

「美已搶購約26億劑疫苗,佔全球1/4,遠超自身所需,上億劑疫苗正閒置在美國的倉庫裏。」

「美國把維護穆斯林的人權掛在嘴上,為什麼對巴勒斯坦人民的人權漠不關心?美國只問親疏,不問立場,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恐怕只是拿人權當幌子吧?」

這是近幾日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針對新疆、疫苗和以色列問題上對美國的一些表態,無一例外是對美國的批評,並且非常直接。

中美正在掀起新一輪輿論戰。面對美國在新疆、疫苗等問題上對中國的指控,中國在解釋自己立場的同時,還在指出美國的問題,例如美國在種族問題上的「黑歷史」、美國只顧自己囤積疫苗等。中國通過這些例子向外界説明,美國並不是完美的代表。美國站在道德高地在對他人評頭論足時,自身也有不堪的表現。

以往美國在西藏、人權等問題上指責中國時,中國的應對策略通常就是否認,但現在,中國不僅「守」,也有了一定的攻勢,也開始拿美國的短處、痛處説事。

顯然,中國正在轉變。多年來,國際話語權由西方主導,因此在議題設置上,通常是西方掌握了議題的設定,「西方拋出話題—中國回應」是多年來中西方在輿論場上的「相處」模式。如今,中國也越來越多地拋出議題,如如何看待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如美國在疫苗和以色列問題上應當承擔何種大國角色,在疫情起源問題上對美國溯源等。

隨着中國崛起,中國不能一直是輿論戰中被動的一方。中國也正在摸索改變現狀的策略,指出對方的錯誤就是一種,如中國外交部直接批評美國,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華春瑩等在Twitter上嘲諷美國,都是例證。

除了「主動設置議題」之外,近日來,《紐約時報》稱,中國正向世界上幾乎每個國家或地區的媒體「注入」自己的資金、力量和觀點,從而打造出能夠替代英國廣播公司(BBC)和美國有線新聞網(CNN)的方案。這説明北京還意識到了「誰來傳播」的問題。信息的傳播不能只依賴西方,中國也要有自己的傳聲筒。

中國的輿論突圍嘗試還包括外交風格的轉變,也即西方所指的「戰狼外交」,認為中國變得越來越咄咄逼人。但對於北京來説,不能一直做「老好人」,面對西方的指責時,北京不可能全盤接下。中國需要在維護自己立場和利益的時候,該強硬就強硬。

當然,中國的這些改變會引發很多的爭議,不斷地批美國、批西方媒體甚至讓人產生中國「逢美必反」、「逢西方必反」「逢批評必反」的觀感。西方輿論場若「逢中必反」不合適,如果中國也走向這樣一個極端也是不妥的。中國有必要嘗試進行輿論突圍,但這個度仍要把握好。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