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今年赴北京之前,有记者按往年习惯带上两大盒名片,不过至今会期过半,才派出去3张。如今在内地,新结识的无论是记者、官员还是代表委员,首先「加一下微信」,区别只是在「你扫我还是我扫你?(Scan
QR code)」
近年来微信成为记者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除了个别加为好友外,还有多个记者群,即使是新闻官也惯于「拉个群」来管理记者和发送通知。很多内地记者习惯于依赖微信群,连大会新闻中心通知也不看,反正新闻中心会透过微信公众号,将采访通知推送到每个人手机上。
不过,还是有同行孜孜不倦派名片,想和代表委员交换联系方式,但对方如果不想接受采访,就根本不接过记者的名片,或者看一眼又还给对方,有些专门「挡驾」的随从更是直接把记者卡片拿走,也不交换,却说「你找我们宣传部」。
名片的没落,在于其通讯的「非即时性」,要找一个人,先找到他的名片,再打电话、发邮件,已经过了两分钟,而微信几乎是直接可以找到对方(「已读不回」另当别论)。
不过,电话和邮件的「隔阂」仍然维持了工作关系的严肃性,而微信本身附带太多朋友圈、发红包之类的功能,更似是亲密朋友才会使用,不想工作消息随时骚扰私人生活的话,是不是要加微信就要审慎,很多人另外注册一个「工作微信」也是为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