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众所周知,当市场突然下滑时,槓杆交易的强制平仓会给跌势火上浇油。
在香港,这类投机往往是以所谓「牛熊证」的形式出现,也就是当地那些大型投行所销售的结构性产品。9月投资者交易的这种产品达到了950亿港元(摺合120亿美元),相当于股市和股票衍生品市场总成交额的约5%。
如果你能押对市场的方向,衍生品当然是一种有利可图的投资,不过结局往往是难以预料的。如果你买入了恒生指数的看涨合约,而相关资产跌破收回价,那麽你投资的一大部分–有时甚至是全部–就都会打了水漂。这就是週四50多个此类指数衍生产品投资者的遭遇:当时香港股市在尾盘大幅跳水,触发了强制收回机制。
瑞信集团的资料显示,截至10月18日恒生指数看涨合约的收回价主要集中在指数点位28100至28199之间。当地时间10月19日恒生指数一度大跌至28094.54点。
儘管交易员们将此次股市大跌归咎于很多其它原因,比如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飙升,再如市场对中国去槓杆的担忧,但在新鸿基金融的策略师温杰看来,衍生品也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些空头是在找藉口来『屠牛』,」温杰说,「牛证的平仓加剧了基准股指的下跌。」
(彭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