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一带一路:未来的石油

  【熊猫时报讯】大数据的运作需要海量、细微和独立的数据,透过整合这些毫不起眼的数据,并加以提炼及分析,从而得出对人类决策、社会运作模式有参考价值的发现。更重要的是,这些发现有大量数据的支持,没有参合太多经验及个人直觉等主观因素,因此其发现结果之客观和可信程度都相当高,能有效减低错判、失误的情况出现,协助人类去作出符合利益之决定。换句说话,大数据正推动一种「数据型主导的决策思维」;以商业角度来看,这无疑能大大提升效率及竞争力。

  曾与众多跨国奢侈品牌、全球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合作的雷克系统有限公司创办人及首席产品设计师郭正光(Francis
Kwok)认为大数据是一种工具,一种利用大量数据去找出答案,为客户解决疑难的工具。他指出「大数据可以让公司掌握行业的最新实时资讯,从而具备相对优势」。他以航运业的船公司作例,船公司能够透过镜头监控系统去收集某城市港口全天候的船隻流量情况,再将收集得来的数据加以整理和分析,并去推算港口的繁忙时间,以此优化船隻航运的路线和时机选择,提升船隻贸易表现。显然易见,大数据能解封原本不显露于眼但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资料和数据,并透过分析、提炼,让公司具备敏锐的市场触觉,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些使用大数据的公司拥有领先同侪的竞争力,公司的经济收益也很自然地提高了,这都突显了大数据无可比拟的商业价值。

  随著大数据之技术趋向完善及成熟,它为人类提供一个合适、快捷的途径和选择去处理工作。郭正光指出「大数据配以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能在某些范畴及领域裡都能为人类提供援助」。他以翻译语言为例,只要有大量语言资料和对话数据,一些常见或主流的国家语言,如英、法、德、西班牙语等等,都能够传意精确地翻译成中文,其满意水平可达到九成以上。然而,他同时指出大数据虽看似是无所不能,但仍存在著一些先天缺陷。他以一些不常见的语言,如缅甸语、瑞典语等为例,由于这类语言缺乏大量对话和交流的数据,翻译成中文的效果并不理想,词不达意的情况会偶常出现,按他估算只有约七成至七成半满意程度,反映大数据在某些领域和范畴裡仍需要特定的支援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和价值。

  一带一路与大数据是否完美伴侣?

  随著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以基础建设投资来提升邻国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水平,加强区域连接及带动经济发展,当中蕴含不少机遇,是大数据可以大展拳脚的平台。然而,众所周知,部份一带一路的参与国属于独裁或威权政体,其国家的开放程度未必犹如民主体制下国家般自由。2017年自由之家所发表的自由民主指数报告中,便评定一带一路的参与国如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等,为不自由的国家,其中他们分别只获得43分、10分、38分、3分、22分;一个国家获得的分数越低,代表该国的统治越不自由。

  除此之外,英国开放知识基金会(Open Knowledge
International)发表的2016-2017年度的全球开放数据指数报告调查了全球94个国家及地区,比较了各个国或地区的政府在预算、开支、选举结果、公司注册、天气预报、空气污染等15种涵盖社会不同范畴的数据指标,根据其数据的开放程度作出评分,如是否开放数据予大众阅览、电脑可读格式(machine-readable)、能够即时下载、实时及免费阅览。当中,一带一路的参与国的排名及分数都偏后及低,意味著这些国家的数据并不能够轻易地存取,如土耳其得37分,排在45名;巴基斯坦得19分,排在72名;肯亚得15分,排在78名等,马来西亚得10分,排在87名;缅甸得1分,排在94名。

  以上结果某程度可理解为部份威权或独裁政体的国家视敏感资料为其国家安全的一环,认为若给予大众存取这些资料及数据的权限,政权之稳定性难免会受到影响。然而,大数据成功的原因在于一个开放度高、数据能自由流动的环境,独裁及威权政体的国家某程度上窒碍及限制了大数据的空间,反映一带一路与大数据未必能如鱼得水般相处。除此之外,郭正光亦指出因为独裁及威权的政治结构,权力都集中在国家的政、商界高层手上,所以投资者需要主动拉拢他们,并与他们建立利益及合作关系,从而获得更多营商之便及免去诸多制肘之烦。但郭正光同时也指出这种做法是颇为费时,彼此关系亦缺乏创新思维和动力,难以突围而出。

  有见及此,郭正光认为投资者若想利用大数据,并乘著一带一路的势头满载而归,需要在心态上作出调整。首先,他建议投资者需要具备开荒和大胆尝试的心态。香港有一句俗语——「苏州过后无艇搭」,这句说话的意思指机会一瞬即逝,过了就没有,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握时机去捉紧机会。由于不少一带一路的参与国不论在基建、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硬、软件配套仍处于较落后的水平,加上当地的市场仍未被完全开发或鲜有竞争者的关系,因此若投资者肯主动去这些国家开荒,辅以大数据,相信定必能发掘不少的商机及获取高额的利润。再者,虽因独裁和威权的政治原因,投资者无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程度的政治风险,但同时,这些国家的统治者亟于发展国家,对投资方面的法律及限制会相当地放宽,文件处理手续的速度亦会相对地容易和快捷。固此,郭正光认为在市场仍未完全饱和有潜力发展空间之际,投资者应洞悉先机在当地发展,这般一来可以乘开荒之便、亦可以避免政治风险发酵成熟后所增添的不稳定性。

  其次,郭正光亦指出投资者在策略方面可以作出突破,别抱著一成不变的风格。他建议投资者可以主动与民间社会接触,建立一个以民间为主导的合作关系,例如投资者可以向当地的网站、媒体、民间组织及大学教授挥手,利用他们的民间智慧、影响力和本土优势,如当地的熟悉度、人际网络、语言,从而去获取不同类型甚至是较敏感的资料和数据。而他认为这类型的合作关系往往比只集中在顶层的合作关系稳定、长远及有价值。固此,大数据的工具价值亦能充份地发挥出来。

  另一方面,虽然大数据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仍需要处理一些技术性问题,但就整体而言,大数据与一带一路之目标是相当吻合。首先,一带一路的重心是基础建设,而郭正光就指出将大数据应用于城市基建方面可以说是如鱼得水。首先,卫星科技减低了数据收集的难度,甚至可以绕过政府,直接获取大量且可信度高的数据。随著现时卫星技术的优化和进步,卫星从太空拍摄的图片是非常清晰,让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地球上每个城市的面貌。他指出,透过大数据、机器学习和卫星照片,可以充份了解城市的基建发展状况,例如观察图像裡高楼大厦的密度及其主要集中的区域、周边相对应的配套设施,如电缆、污水厂,甚至是具保育价值的生态环境,全部都能一目瞭然。

  除此之外,中国在一带一路中提倡「气候经济」这个概念,鼓励不少能纾缓气候变化、有利环境保育的投资。郭正光就指出将大数据应用于环保领域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能有效打击污染问题、亦能创造生意商机。他以大数据如何有效打击空气污染问题为例,透过卫星影像去监察城市的空气质素,收集空气中粒子的聚合和流动的数据,并以此追纵构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从而找出污染根源,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他指出不少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家对这类技术有高度兴趣,投资者可以以此与当地政府合作,互惠互利,达到双赢的局面。

  在大数据时代,香港具备什麽优势?

  最后,全球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各地研发大数据的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可否认,本土公司在数据收集方面拥有相对优势,能够收集不同类以及较为敏感的资料和数据,但郭正光认为香港仍具备自身独特的优势。除了数据的收集外,其分析及提炼程序亦是大数据的核心。承如郭正光明确地指出「大家都拥有这些数据,但如何去提炼是完全不同,这些当地的本地人可能未必识」,而香港的国际背景、人力资源、技术水平都使香港的科技公司具备竞争力,能够在大数据时代争一席位,闯一片天。

          ――沉旭晖、郭正光(作者沉旭晖博士为GLOs集团创办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高等研究所学人、《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国际关系顾问。本文为对谈整理,研究助理Chung
Tat Chi协助编辑笔录。)

Related posts